昨日,京東商城CEO劉強東在微博上稱:“有的人虧損了9年剛剛賺錢就說電商不該虧損經營;有的虧損比例近10%還在罵虧損的同行不該燒錢。”“一個為眾多網友帶來便利、省錢的業務模式不會失敗!”而聯系到進來京東謀求上市緩解資金壓力的傳聞,那么,電商該不該虧損經營?
電商虧損之下盲目擴張,陷入虛假繁榮
電商盲目擴張,賠本賺規模
數日前,前樂淘網CEO畢勝在一次演講中稱,電子商務行業表面繁榮,實則浮躁,并指出“電子商務是個騙局”,是一種完全不賺錢的模式。
近年來,電商市場整體交易量持續增大,融資規模也越來越大,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今年1—6月電子商務領域融資額已逾20億美金,但大部分企業仍然處于虧損狀態,許多電商專注于“賠本賺規模”:低價營銷、價格戰、大肆擴充產品門類、砸廣告賺流量等。
以京東商城為例,2006年拿到第一筆1000萬美元融資后,開始大規模擴張產品品類,上線數碼產品和手機,銷量很快長起來。而在拿到第二輪融資2100萬美元后,不但擴張了品類,還建立了呼叫中心,以及自己的倉儲配送隊伍。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06年,京東的銷售額不過8000萬,而到2010年,京東的年銷售額已經達到102億元,占中國自主式B2C市場銷售額的1/3。2008-2010年中國網購市場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30%, 93.7%和89.4%,而京東的年復合增長超300%。
在短短幾年內,京東商城從一個專注于3C產品的垂直類網商變身為一個“什么都賣”的綜合類網商,并且自有物流和倉儲,但是鋪天蓋地式的投入和規模擴張并沒有給它帶來盈利,京東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
而其競爭對手凡客誠品,也卷入了盲目擴張風潮。2010年凡客對外公布的營業收入為20億元,2011年卻制定了100億元的營業目標,但是據其內部人士對媒體透露,其2011年能實現的營業收入約為35億元,虧空7億元。其董事長兼CEO陳年亦曾表示,“要說今年凡客遇到的困難或是挑戰,就是過于猛烈地拓展品類,會有一些錯誤。”
但規模沒有轉化成盈利,變成“只賺投資者的錢”
早些時候,京東商城CEO劉強東說過,京東銷售額到40億元即可盈利,但現在已過百億元,京東仍處在虧損狀態,劉繼而又說道,達到500億元規模,京東才是“相對安全”的。言外之意,京東還要不斷投資、不斷擴大規模。
電商已經陷入了“賠本賺吆喝”的非商業邏輯。資本是興奮劑,風投大量注資加速了泡沫,拿到錢的電商企業,紛紛開始跑馬圈地,顧不上精耕細作。絕大多數電商企業都選擇擴張,暫時放棄利潤。當當網首席運營官黃若認為:“不盈利的企業不是一個道德的企業,我不相信‘今天不盈利,是為了明天能盈利’的說法。”當當網是中國唯一有1年盈利歷史的電商,但在最近的連續兩個財報中均出現虧損。
軟銀賽富的首席合伙人閻焱稱,“驚喜的發現又有中國式的盈利模式創新:主營業務都不賺錢;但以賺不同輪次的VC/PE的錢為主。”
為規模化放棄利潤,風險巨大,若能一直有錢投入,就能活得很好,一旦資金鏈斷裂,可能立刻就會崩潰。而現在電商已經普遍面臨資金鏈緊張,凡客誠品在IPO的道路上并不順利,即便是京東商城也開始收取快遞費用以降低成本。
“虧損經營”未必能實現平臺壟斷,關鍵要看錢用在何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