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初,恰如2011年年初一樣,B2B再次回到公眾的視野。上次是因為阿里的“誠信門”,這次則是阿里的“私有門”。誠信門的代價是衛哲下臺,私有門的代價則是馬云被拉下神壇。
一時間,關于B2B遭遇“中年危機”的聲音再起,直指B2B的業務模式,所謂業績放緩、遭遇瓶頸,甚至有專家公開宣稱:“B2B時代已經結束”,必須動大手術,需要“重做”。慧聰網CEO郭江對此卻頗不以為然:“2011年阿里巴巴B2B營收64.1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5%,凈利潤17.09億元人民幣,這么高的利潤率,怎么說B2B不賺錢?”
顯然,郭江在努力陳述了一個事實:B2B遠不是行業人士所低估的那樣沒有生命力。
我們來看看行業數據:
日前,正在召開的“二會”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已經達到6萬億,占GDP的13%,其中零售電子購物達到8000億,是“非常具有潛力的行業”。零售電子購物就是我們習稱的B2C、C2B、C2C等,就是說,B2B直接創造了5.2萬億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占全年總額的87.5%。換句話說,B2B交易額大約占國家GDP總數的11.4%。
站在用戶的層面,有數據表明,進軍電子商務的中小企業有59.48%增長了客戶量, 51.61%的企業增長了銷售額,49.80%的企業擴展了銷售區域,45.97%的企業實現了品牌提升,46.57%的企業降低了營銷成本。電子商務的應用給中小企業帶來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與此相關的是,中國B2B電子商務企業數量也越來越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3月8日發布《2011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稱,截至2011年底,我國B2B電子商務服務企業達10500家,同比增長14%。這表明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前景被廣泛看好。
再看與阿里同屬一個陣營的慧聰網。據易觀國際《中國B2B上市公司業務收入對比》報告,國內五大B2B上市公司中,慧聰網業績表現極為出色,其2011年Q3收入達到1.14億元,同比增長36%,同時,慧聰還實現了贏虧轉折,上半年實現凈利潤240.3萬元,和去年同期虧損1117.1萬元相比,取得了扭虧為盈的歷史突破。到了第三季度,慧聰凈利潤大幅增長至1566萬元。老樹開新花,僅5年時間慧聰網即實現盈利,這在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歷史上也并不多見。當國內B2B深陷“中年危機”陰霾時,慧聰網一枝獨秀,對行業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諸多事實說明,中國B2B行業其實并沒有什么問題,以對社會經濟的貢獻而論,它也比輿論談論火熱的B2C強得多。所以,郭江多次否定電子商務走入寒冬的說法,認為B2B行業非常健康, “現在B2B的日子就不錯。這幾年B2B公司都是悶頭賺錢型。”
可偏偏就是這個悶頭賺了錢的B2B,卻總是不招媒體待見,無事的時候“藏在深山無人問”,出事的時候就是負面消息。而B2B的同門師弟B2C呢?無論正面負面,有一點小小的動靜就被媒體所追逐,行業也是津津樂道。
B2B行業,真的很受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