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三分之一的申請者最終能夠如愿選修該課程,不過,有一本新書介紹了教室里發生的一切,以及它對現實世界中的企業有何啟示。
假設你身處于一屋子人當中,彼此之間此前都素昧平生,有人要求屋子里的人按照生日,即從1月1日到12月31日排成一隊——過程中不許說話。怎么辦?
過去12年來,蒂娜•齊莉格教授一直在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哈索•普拉特納設計學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常被稱為“D學院”)執教,開設一門關于創造與創新的課程,上述任務正是她給學生們出的難題之一。齊莉格還是斯坦福科技投資項目的執行總監。
她在自己的新書《天才:創造力速成課程》(inGenius: A Crash Course in Creativity)中描述了學生們解決這一難題的常見做法——大多是靠某種臨時想出來的手勢語言,但很少能讓大家按正確順序排好隊。
其實有些解決方法高效得多,但是很少有人想起來去嘗試一下,比如:每個人都把生日寫在一張紙上(不說話并不意味著不能寫字),然后按順序排隊;叫每個人都把自己的駕照拿出來,然后按上面印著的生日排隊;或是在地板上畫一條時間線,叫大家按順序站上去。
“不論聽課者年齡多大,也不論他們的文化背景如何,這個簡單測試的結果都非常容易預測……不幸的是,大多數人都滿足于他們找到的第一種解決方案。”齊莉格寫道,而它“往往會帶來意料之中的平庸結果。”
齊莉格指出,盡管如此,找出更好(乃至杰出)解決方案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事。她說:“諾貝爾獎得主、神經生物學家埃里克•坎德爾說過,大腦是創意機器,天生為解決問題而存在。”她還補充說,書名中的“ingenious”一詞源于拉丁語中的“ingenium”,意為天生的能力或固有的才能。
那么,為什么眾多企業覺得創新如此之難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創造某種全新的東西意味著需要想出許許多多的點子,同時明知其中絕大多數都將歸于失敗。很少有企業作好了準備,可以容忍不可避免的失敗,更不用說鼓勵它們了。
Facebook顯然做到了。其頂級高管知道“平均說來,他們嘗試的項目中有三分之一能成功,”齊莉格寫道。“這意味著,要取得四次成功,他們就得做十二次實驗。”Facebook每月舉行一次長達12個小時的“黑客馬拉松”(hack-a-thons),鼓勵員工們花上一整晚進行關于新項目的頭腦風暴,這帶來了數以千計荒唐、不切實際、毫無商業價值的點子——但也不乏一些好創意,比如Facebook Chat聊天工具。
《天才:創造力速成課程》對任何真正希望創造出良好的環境、適宜新點子成長的企業來說都是一份令人向往的藍圖,齊莉格的許多學生毫無疑問也深有體會。可惜,教室里最大的風險無非是成績不佳,而絕大多數工作場所的情況并非如此,它們試驗失敗的風險實在太大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