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放小”是荒謬的
據UNCTAD的最新報告,在2010年全球最大的200家非金融跨國公司中,49家有政府背景(政府擁有10%以上的股權),其中有29家來自發展中國家(大多數是國有控股)。很多人認為政府的支持是這些“新興跨國公司”能夠迅速擴張的主要原因,更以此為由要求本國政府增加支持力度。盡管大多數經濟學研究都指出政府干預對企業長期發展不利,但政府支持就像掛在樹上的香饃饃,短期內看得見摸得著聞得到,難怪讓人眼饞。
那么國企的利潤下降,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這得看利潤的來源以及企業的對策。如果原本的利潤是來自企業的競爭優勢,那么利潤下滑會促使企業提高經營效率,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甚至退出處于競爭劣勢的領域。利潤的下滑也可能是同行競爭加劇的結果,最后的贏家是消費者,所以未必是壞事。但是如果原本的利潤是來自政策的傾斜,那么利潤下滑會促使企業集中力量去爭取更大的政策支持,一個例子就是在中國進入WTO后各行業國企面對外來競爭時的迅速兼并重組。在一個政策環境起決定作用的行業,比如說房地產,經營者面對利潤下滑的第一反應不是如何造出更漂亮更結實的房子,而是如何去游說政府托市。這不是國企的特有的:只要政府能夠不受監督地改變游戲規則,那么任何受規則影響的球員都會想辦法與裁判達成“共識”。
我們關心國企的利潤,不光是因為國企自身的應對,更重要的是國企的應對方式會影響到整個經濟層面的資源分配和運行效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抓大放小”這個概念本來就是謬誤的。政府一旦抓大,那么就沒有辦法做到放小,因為在市場均衡的條件下,“抓大”必然會改變中小企業和相關產業的生存環境,包括市場準入、定價權、人力資源流向,以及投資意愿等。如果因為國企利潤下滑政府決定在后面推一把,那么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消費者,都有理由對國企的利潤下滑表示擔心。更重要的是,政策傾斜混亂了企業經營的績效指標。央企無論做得多出色,大家都把這歸因于政府支持;小企業無論經營得多糟糕,埋怨的都是這“體制外”的環境。我無意評價央企的效率或小企業的經營,但評價體系的混亂勢必影響競爭的后勁。
誠然,抓大放小和產業政策可以讓國家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利用,穩定經濟基礎,快速發展有戰略意義的產業。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政府干預,前提是政府比市場更有前瞻性,更能看清大局勢大方向。這一點在成熟的產業中是可以做到的。日韓在七八十年代發展汽車制造業的時候,大目標清楚地放在那兒,需要的只是加大油門趕上去而已。但是對于那些新興產業,那些下一步在哪里都還無人知曉的領域,集中資源賭一把就真的就是,賭一把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