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要珍惜自己的工作機會。
因為個人的經歷,我對這點體會非常深。
1966年,我上高中的時候,所在的學校是山東省的重點中學。本來是很好的學習環境,但遇上特殊年代,到處停課、鬧革命。本來目標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學深造,但遇上大學又停辦了。突然夢想沒了,目標也沒了,然后所有的同學一部分上山下鄉,一部分支援到邊疆,還有的就到了工廠。
我算是比較幸運的,到了工廠,但是不管到哪兒都是到最底層。那個時候有句話,說我們這批人是文化大革命的實驗品,社會上的處理品。大家都感覺非常不幸。
但正是因為到了社會最底層,從底層干起,我覺得這反倒成為我今天最寶貴的財富,這個經歷可能比單純的學歷更重要。那個時候沒人理你,就像美國人說的蘑菇定律一樣,被放在最陰暗的角落,所有機會都靠自己來爭取。
比方說,當時雖然沒有全日制大學,但青島市還有所業余大學,我就努力去考,考上了這所業余大學,上了四年。那個時候非常艱苦,每天晚上蹬著自行車跑很遠的路,酷暑寒冬,始終堅持,但我沒有什么怨言,是我自己爭取的,因為我學到了知識。除了業大,我學習的另一個途徑是書籍,但那時青島市的新華書店還不像現在,當時書店在中山路,非常小,整個書店除了馬、恩、列、斯、毛主席的書外,幾乎沒有任何其他的書,想看其它方面的書,要自己去借,但那些書又不敢公開地借,不敢公開地看,那時連《郭沫若文集》、《矛盾文集》、《巴金文集》等都不讓看,只能偷偷地借著看。當然有一些國外的文學作品,像巴爾扎克、雨果、契科夫、狄更斯的等等,都是千方百計去找來看,而且要趕快看完。不像今天,有的人很多書放在眼前,讀書的機會很多,反而懶得去讀。也許只有爭取來的機會才更加珍惜,因為借給你書的人,害怕書有遺失或者出問題,必須得三兩天就看完,所以就要集中精力地趕快看。也正是因為這樣,我看了很多的書。那個時代只要能找到的中國古典文學、史籍都努力去讀,像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更是當教科書一樣看了好幾遍。這些經歷都對我當時以及以后認清及做對做好很多事情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我覺得珍惜機會非常重要。我和楊綿綿同志、武克松同志合作到今天,已經27年了,這在中國的企業界可能沒有第二家。您可以說在中國我們的企業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們這種合作肯定是最好的。他們兩個人也都經歷過那個時代,大家都珍惜工作的機會。我們中的干部還有一些人,他們也是經歷過CYE那個時代。他們雖然都曾是學習出色的學生,但文革中只能上山下鄉,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如果沒有恢復高考,他們不可能上大學。他們今天不僅可能還在農村,而且由于他們家庭的關系在當時的環境下政治上還要受歧視。正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很珍惜工作機會。當然還有很多類似的同志,這是他們非常珍惜今天工作機會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還有一些同志雖然沒有這個經歷,但也非常珍惜工作機會。他們在文革時代出生,他們雖然沒有經歷過文革的磨難,但仍然能珍惜今天的工作機會,不斷挑戰自我。我覺得年輕的同志應該向他們學習。不能因為工作機會唾手可得,便不珍惜。相反,不但要珍惜,更應該敬畏現在的工作機會。現在有很多年輕同志大學畢業之后來到企業,認為得到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只想自己應該有更高的職位和待遇,這是不可取的,應該要想到,我在這個職位上不是我自己應該得到多少好處,而是由于責任重大應該為所有的員工負責,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機會。
其實許多管理人員應該認真想一想,自己在物質上得的不算少,不應在這方面無止境的追求。就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說的,“我們很少想到我們有什么,可是總想到我們缺什么。”對很多年輕的同志,我覺得應該更好地提高自己在這方面的素質。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要做自主經營體的一個原因。因為過去的職業升遷路線,在傳統的正三角的組織體系下讓很多不勝任的人提升到了比較高的職位。現在做倒三角就是要大家從基層自主經營體做起。由此鍛煉真正的才干,體現出自己應有的價值。記得印度教圣典《薄伽梵歌》有句名言:“人不應為了外部的贊譽而工作,因為工作本身就是獎賞。”只有達到將工作本身看作是獎賞的境界,才會珍惜乃至敬畏自己的工作機會,工作職位。
之所以用了這么長時間說這方面的事情,是因為這對于激發我們的自驅力非常關鍵,因為自驅力來自人的內心,如果內心不能做到這一點,自驅力就很難實現和持續。
(二)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如果想堅定不移地做下去,只有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管碰到什么困難,只要你的目標明確,你就應該自己說服自己,自己激勵自己,而不應該寄希望于向別人傾訴,那樣根本不可能真正解決。我自己就有這個體會,冰箱項目剛開始上馬的時候我們什么都沒有,找別人,人家不但不會鼓勵你,反倒會潑冷水。因為那時這個廠虧損很嚴重,又要貸款幾千萬,什么時候能還上?人家可能認為你一千年也還不上。那個時候怎么辦?因為我們自己堅信這個方向是對的,就堅定不移義無反顧地做下去。90年代初海爾工業園在上馬的時候,是全國家電行業第一個工業園,當時我們賬面上可支配的資金只有8000萬,但是投資需要15億,在貸款2個億之后銀行就不再放貸了,那個時候真的是找誰都不行。怎么辦?就是因為堅信改革開放到了這個份兒上一定會有機會,這個工業園建起來一定是我們一個新的跨越,我們咬住牙不但找到了機會建成了工業園,而且鍛煉了一支隊伍。
《圣經新約全書》上有一句話叫做:“出路絕了,卻非絕無出路。”意思是任何時候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放棄,你一定能找到出路。我覺得我們很多同志都要提高這種心理的耐受能力,有的人往往遇到一點困難就垂頭喪氣,就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就想跟別人嘮叨一下,或者找一些借口,其實借口沒有任何作用,因為借口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美國汽車大王福特有一段自述講的非常好。福特少年非常不幸,12歲時母親病逝,但是母親的一段話成為他創業的不竭動力。他母親告訴他:“你必須去做生活給予的不愉快的事,你可以憐憫別人,但你一定不能憐憫自己。”
借今天這個機會,我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個人怎樣具備自驅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