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罐有機嬰幼兒奶粉,德國特福芬官網售價為9.95歐元(約合人民幣80.6元),但進口到我國后售價則超過300元。剛剛過去的一周,有關“國內部分高端洋奶粉全球最貴”的討論,再次將價格居高不下的“洋奶粉”置于輿論浪尖。
經濟導報記者采訪發現,進過幾輪漲價潮,目前國內“洋奶粉”均價已普遍從200元邁上了300元大關。國內家庭在招“價”不住的同時,卻仍然對洋奶粉情有獨鐘。“造成進口奶粉走俏的原因很多,如質量、宣傳、口味及生產成本等,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國內奶制品頻繁出現質量問題導致消費者不信任。”20日,山東省奶業協會會長王桂月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增值原因
19日晚,導報記者在濟南市大潤發超市歷下店采訪發現,嬰幼兒奶粉柜臺前,雀巢、惠氏等知名國際品牌與伊利、完達山等國產品牌均有售,但類似的產品,進口品牌的價格相較國產品牌高出不少。
“顧客對進口奶粉的認可度相對較高,其銷量也明顯高于國產奶粉。”大潤發一名銷售人員介紹說。
近期,雀巢、美贊臣等國際乳業巨頭再次提高在國內市場銷售的部分奶粉產品價格。據了解,這是繼去年底惠氏、美素等多個“洋奶粉”提價后,進口奶粉3年內第四次調價,年均漲幅已達15.5%。
讓人不解的是,“洋奶粉”在其原產地的售價卻并不高。如特福芬奶粉的德國官網價格僅為國內的1/4。
“奶粉進口后,需要支付進口費用、物流費用、經銷商費用、終端門店費用、宣傳費用和人工費等,也間接提升了進口奶粉的成本。此外,經銷商抓住了消費者就認"洋奶粉"的消費心理,不斷提價。”王桂月表示。
品質掣肘
相較“洋奶粉”的火爆,國產奶粉的寂寞也發人深省。
“我的一對雙胞胎兒子,一直喝的是進口奶粉,并非不支持民族品牌,只是國產牛奶時常曝出質量問題,我們對其質量難以放心。”濟南市民李宇飛的一席話頗有代表性。
《2009年至2012年中國奶粉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自“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費者對本土奶粉的不信任導致進口奶粉沖擊國內市場。
以國內嬰幼兒基本營養食品專業生產龍頭貝因美(002570,股吧)(002570)為例,這家曾自封為“內地最干凈的奶粉”生產商,近年來頻頻被曝奶粉現活蟲、存在雜質、不溶解、致寶寶“全身起紅疹”等質量問題。今年4月,便被曝出山東省一家長發現貝因美桶裝奶粉中有條約一厘米長的蟲子,身上還粘連了一串絮狀物。
國產品牌的集體淪落與消費需求、食品安全意識的不斷提升,成為“洋奶粉”價格攀升的助推劑。在高價依然供不應求的背景下,恐怕國外企業也很難有降價的沖動。
國產品牌遭“圍攻”
隨著“洋奶粉”的“大舉進攻”,國產品牌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中投顧問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奶粉市場上,多美滋、美贊臣、雀巢、雅培、惠氏的占比分別為16.76%、12.06%、10.58%、7.29%和4.72%。
對此,王桂月表示,自“三聚氰胺事件”以來,國內奶粉行業進入相對混亂的調整期,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進入,外資乳業開始對我國奶業上下游產業鏈進行全面滲透,形成環伺之勢。
“從原料到市場價格,國產奶粉受"洋奶粉"的雙重擠壓,這也是國際乳業巨頭牢牢掌握我國市場占有率和定價權的結果。現有狀況下,國內品牌中高端產品短期內還難以翻身。”王桂月表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