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并存
記者:“十二五”期間經濟持續增長、結構調整加速、金融市場化、綜合化、國際化的發展為銀行發展帶來重要機遇,也使銀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您認為銀行將主要面臨哪些發展問題?
張春子:一方面,我們應看到銀行仍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銀行信貸仍將保持持續穩步增長;銀行新興和中間業務將實現快速增長;居民投資理財業務將爆炸性增長;銀行綜合化和國際化經營將快速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將為銀行轉型創造更好的條件;等等。但另一方面,我們確實也應看到銀行必須應對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增加銀行風險管理難度。中國的商業銀行是一個高度親周期的行業,經濟運行的周期性變化將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產生深遠的影響,商業銀行業績增長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伴隨經濟增速回落,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將呈現逐漸增大之勢,不良資產反彈壓力將明顯增加,給商業銀行經營造成了更多的現實壓力。去年,雖然銀行業全年不良貸款維持雙降,但四季度不良貸款余額季度環比上升4.9%,為2005年以來的首次不良貸款雙升。特別是去年四季度在宏觀經濟放緩明顯的Cye背景下,不良貸款余額由三季度末的4078億元上升4.9%至4279億元,不良貸款率由三季度末的0.90%提升至1.00%。從五級分類來看,不良貸款的上升主要表現為次級類貸款的上升,新增次級貸款占新增不良貸款的90%。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行業以及產能過剩行業的信用風險,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的行業信用風險,央行收縮流動性、匯率波動頻繁可能增加的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經濟增長下行可能增加的假票據、假按揭、內外勾結作案等操作風險,這些外部因素都將制約和減緩銀行發展速度。
其次,金融監管標準的空前提高對銀行形成巨大的資本壓力。“巴塞爾協議III”和美國《多德——佛蘭克法案》出臺,強化了資本數量和質量監管標準、擴大了監管范圍,對我國銀行境外機構和業務拓展產生直接影響!吨袊y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被稱為中國版“巴塞爾協議III”,該“指導意見”全面提升銀行資本充足率、杠桿率、流動性、貸款損失準備等監管標準,要求境內銀行在過渡期結束后達標。新監管標準實施后,正常條件下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不得低于11.5%和10.5%,若出現系統性信貸過快增長,需計提逆周期超額資本。同時,銀行杠桿率(一級資本占調整后表內外資產余額的比例)不得低于4%。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貸款撥備率不低于2.5%,撥備覆蓋率不低于150%;并根據經濟周期、貸款質量和盈利狀況,對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進行動態化和差異化調整。在新的監管標準下,國內銀行資本管理和轉型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再次,金融市場化步伐加快要求加快轉變銀行傳統發展模式。我國已進入一個融資結構快速調整和直接融資規模快速擴張的時期,國家將大力發展直接融資,適度降低間接融資比例,繼續鼓勵金融創新,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市場將呈現更高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彈性。貨幣市場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拓寬,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試點將擴大,場外交易市場和國際板市場將加快推出。債券品種創新和多樣化將明顯提速,資產證券化將穩步推進。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私募基金市場將保持持續發展態勢。資產管理、外匯、黃金市場發展空間廣闊。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逐步拓寬,必將分流銀行的優質資產,給銀行的貸款發展造成壓力。同時,居民投資渠道日漸豐富,多樣化的投資理財產品必將分流銀行的儲蓄存款。與此同時,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場化步伐將明顯加快。利率市場化將會縮小存貸款利差空間,過度依賴利差的傳統盈利模式將難以為繼,商業銀行在盈利模式上要做出根本性調整。匯率機制改革將使商業銀行外匯風險更加顯性化、日;,提高外匯風險管理能力變得更加迫切。同時,客戶規避外匯風險需求明顯增大,要求銀行在資產管理、交易支付、貨幣轉換等領域提供更多外匯交易和衍生產品等避險工具,也要求銀行具有更加專業的人才結構和產品研發能力。
最后,同業競爭加劇要求商業銀行加速開拓新興業務“藍!。未來四到五年,銀行同業競爭將更加激烈,市場分化將更加明顯。如果說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20世紀90年代是國內銀行競爭的1.0版本時代。以2003年中國銀監會成立為標志,銀行業競爭則進入以改制上市為契機,快速提升效益、質量、規模的2.0版本時代。以國際金融危機后金融監管強化和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加速轉變為標志,中國的商業銀行進入了以戰略、組織和管理為核心的3.0版本競爭時代。在新的發展階段,對優質客戶的爭奪將成為各家商業銀行競爭的焦點,客戶基礎和專業能力將成為決定各家銀行發展后勁和市場地位的關鍵。傳統信貸業務仍是維系客戶關系的基礎,但其重要性和收益將逐步下降。與銀行競爭激烈的小額貸款公司、信托公司、PE、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將大量蠶食銀行傳統業務市場。在嚴格的監管約束下,銀行擴張能力也將受到明顯抑制,而中間業務將成為客戶競爭的新手段,發展空間非常巨大。在未來中國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能否在傳統信貸業務之外的新興業務領域及早布局,搶占競爭制高點,并通過有效整合銀行傳統資源和非傳統業務資源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綜合化、專業化的優質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客戶對綜合金融服務的迫切需求,將成為各家銀行進一步實現跨越式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轉型突圍決定銀行發展未來
記者:經營環境的深刻變化,使傳統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商業銀行下一階段應如何因勢而變?
張春子:“轉型突圍”勢必成為“十二五”期間國內商業銀行發展不變的主題,成為商業銀行追求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不二法門。
第一,堅持走資本節約型可持續發展道路。銀行業是我國金融業的主體,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保持和實現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離不開銀行的大力支持,同樣,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也是國內商業銀行基業常青的關鍵!笆濉逼陂g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商業銀行傳統存貸款業務仍具有40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新需求。因此,面對這樣一個市場大蛋糕,商業銀行規模發展仍具有較大空間,資產規模領先對于銀行品牌和核心競爭力提升仍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資本的稀缺性和銀行資本監管門檻的大幅提升,客觀要求商業銀行通過科學、精細化的資本管理,走一條資本節約、產出高效的發展道路。社會和投資者對銀行衡量標準的改變,要求商業銀行更多地注重ROE和RAROC水平、資本消耗、利潤的可預期性,以及與市場的互動。商業銀行必須通過資本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業務結構、客戶結構、收入結構調整的深入,與市場互動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綜合經營和國際化的發展,實現市值的大幅越升。
第二,堅持依靠專業化經營打造新的競爭優勢。近年來,中國銀行業效益、質量、規模發展迅速,但同時也明顯表現出粗放經營、同質化競爭、低水平創新等現象。未來幾年,將成為中國銀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和競爭方式變化最大的時期,專業化能力成為銀行轉型制勝的關鍵。中型商業銀行要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經營原則,打造專業化經營和特定領域競爭優勢,通過專業化更早地發現客戶需求、快速滿足客戶需求、提升客戶價值。具體來講,專業化就要領先一步;專業化就要高品質、高效率;專業化就要給客戶以感動。
第三,堅持依靠綜合化和國際化路徑開辟競爭的藍海。未來五年,綜合化和國際化經營仍然是金融業大勢所趨,商業銀行要充分利用綜合化和國際化發展途徑,通過與非金融機構客戶、渠道、品牌、技術等資源共享,交叉銷售等合作方式,向客戶提供綜合化、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尋機通過收購、設立、參股和建立戰略聯盟等方式發展基金、保險、信托、租賃等其他金融業態,建立健全以金融控股集團為主要形式的綜合化經營體制機制。通過新設或收購境外金融機構、深化與戰略投資者合作,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國際化經營平臺。
此外,商業銀行還應在堅持依靠核心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差異化競爭能力,堅持依托現代技術推進管理的國際化等方面多做工作。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