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得到中國官方高調贊賞,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并沒有改變阻礙中國“軟實力”提升的那些因素。刊發過莫言作品的《收獲》雜志的一位文學編輯在微博上曬工資單,這份據稱是今年4月和8月的工資單顯示,這位有著20年工齡、擁有博士學歷的資深編輯,實際領到的工資分別為人民幣1952元、2462元,這比一線城市保姆的工資還低,而《收獲》是中國最有威望的純文學刊物之一。
文化管制阻礙中國提升“軟實力”
這是中國式的文化體制,作家協會或一些文學刊物被視為政府體制內組織,享受著類似公務員編制的穩定性保障,但由于不完全的市場化,它們往往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色彩,包括這種滯后的工資體制。莫言并沒有使得文學界這種低迷的狀態為之一振,作家們、編輯們很清楚,那是莫言一個人的幸運,卻沒有撼動這位東方巨人僵硬的身軀,文學在這個時代的中國依然是貧困的。
然而,中國在文化體制方面顯得僵化的遠不止是體制內編輯的工資制度,更重要的是對文化的審查和控制。莫言曾經認為審查制度甚至有利于作家的創作——2010年3月,莫言接受美國《時代雜志》專訪時,否認審查制度會對文學創作帶來負面影響,他認為審查制度下,作家學會了怎樣寫得更含蓄、更委婉。然而,誰能保證這種因缺乏自由而被迫形成的“更含蓄、更委婉”的作品,不會因此喪失作家或藝術家地本意,進而喪失其藝術價值呢?
最近,曾被禁止拍電影達5年之久的導演婁燁又因其新片《浮城謎事》引起審查風波,并在博客上大膽地抗議電影審查制度,還張貼了與有關部門談判的細節。婁燁稱,雖然有關部門提出的修改意見只需修改“兩下”,但這小小修改足以改變整個影片的含義,讓整個影片含義走向可笑和完全的負面。
出了表示將繼續呼吁取消電影審查之外,婁燁更進一步指出,審查的環境其實是審查者和被審查者“共同”構成的。當導演從審查者的角度出發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預審時,即也成了審查制度的始作俑者之一
據記者報道。 而這種自覺的審查顯然也會對作品的藝術品質造成很大的影響。
然而,中國的文化管制措施在可見的短期內不會有大的松懈。因為源自對權力深深的憂慮——對所謂“維持社會穩定”的需要,中國政府在文化方面的管制有時候會擴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諸如毫無理由地取消一些文化聚會、講座等等,這些充滿不確定性的“維穩”措施,顯然更加直接地扼殺著民間的文化活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