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民間社會的才華是出路所在
無論是文學、電影還是媒體、文化傳播等文化領域,中國政府在對內加強管制的同時,對外則正在大力投入有關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項目,諸如遍布全球的、由國家出資、官方色彩濃厚的孔子學院,還有國家級媒體在海外的巨資擴張,目的旨在與世界媒體搶奪話語權,打造中國崛起的形象。這個從2008年開始執行的擴張行動被稱為“大外宣”計劃,旨在提升中國的“軟實力”但是,中國文化體制的雙軌制、無處不在的審查制度,以及中國外宣媒體的意識形態僵化導致這個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似乎還遠未達到預期效果。
還是以電影方面為例,根據中國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數據,在2011年中國生產的791部電影中,只有52部銷往國外。即使是這樣,其中大部分的電影都是聯合制作的,不是純粹的中國制作。婁燁日前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采訪時就此表示,土生土長的中國電影在國外處境艱難的真正原因并非好萊塢(的競爭),而是中國本身。“很多中國電影制片人和投資者不會讓電影去反映現實生活,以避免被審查,你會發現中國市場很少有電影是講述現代中國人的生活。”
另一方面,受到中國政府大力支持,在短短數年中已在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00多所分院的孔子學院,近來也已經放慢了擴張的腳步。除因其官方色彩而在國外受到一定抵觸,自身人才資源儲備有限等原因外,其推廣的文化項目被質疑缺乏吸引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究竟怎樣才既能代表中國的文化精髓,彰顯中國文化和其他文化顯著差異之處,又能夠真正在國際上具有吸引力,這對于受到重重審查,創新嚴重受阻的當代中國文化界而言的確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也有人把中國這種對外“軟實力”的欠缺困境歸因于中西文化傳統的巨大差異。然而仔細觀察與中國文化同宗同源的臺灣文化事業的運作機制,就可以認識到此種觀點是多么有失偏頗。臺灣不僅沒有如大陸這般嚴格的文化審查政策,相反因在文化方面更注重民間參與。
臺灣有著無比活躍的各類民間機構、民間資金。當作家龍應臺尚未就任臺灣“文化部部長”時,我就親眼所見她運作龍應臺基金會時所調動的資源之可觀。當她想為開拓年輕人的視野做點什么時,她不需要臨時地去找政府要項目和資金,而是利用龍應臺基金會所獲得的企業支持和民間捐款,獨立地運作基金會文化沙龍,也不必擔心哪個沙龍會被“臨時取消”。更值得一提的是,當龍應臺離開以她名字命名的基金會時,這個基金會的日常事務和文化沙龍一如既往地運作著,絲毫不受影響,這種自發而有序,穩定而長效也是長官意志色彩濃重,經常朝令夕改的政府文化管制制度所難以實現的。
臺灣文化類的民間財團法人為盤活民間文化提供了堅實的財力支持。像云門舞集這樣的文化精品,就有專門的基金會——財團法人云門舞集文教基金會提供長期而穩定的支持,此類基金會并不完全市場化運作,而是帶有公益性質,由大企業、大財閥捐助,達到有效的資源整合。
總而言之,以孔子學院為代表的中國對外“軟實力”擴展所遇到的困境,除推廣活動本身官方色彩過于濃重之外,中國當代自身文化受管制,缺乏創新也是重要原因。正如龍應臺曾指出,“軟實力”要包括創意源頭、文化底蘊、開放社會公民素養、總體民眾素質等等。相對于此種軟實力,中國大陸顯然還停留在追求巨大市場、龐大資金、以及權力集中等“硬實力”方面。只有減少文化審查,改變文化體制雙軌制的束縛,釋放民間社會的才華,才能給民間的資本和藝術更多的發揮空間,才是中國真正提高“軟實力”的出路所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