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研究歷經30多年的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氣象。但與這種興盛不甚相稱的是,在眾多“研究成果”中,真正有知識貢獻的研究還不是特別多。
何謂研究?研究就是發現。與其他所有學科的目的一樣,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使先前人所不知的東西變成人所共知;研究將豐富人類的知識,使其更加篤定、更加確切。
舉例來說,我們2001年到蘇州周莊調查的時候發現,整個周莊凡是人能到達的地方幾乎全部是商鋪。為了表現這種過度的商業化,我們畫剖面圖,統計所有街道的店鋪情況,然后告訴蘇州市政府:這樣發展下去可能就會在不久的將來引起旅游者“用腳投票”。很顯然,這是在關注一個現實問題。后來,在深入研究麗江、同里等一系列古鎮以后,我們逐步提煉出一個不僅讓中國學者而且讓外國學者都能獲得啟發的問題:在缺乏外力約束下,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商業功能的轉換或者旅游商業化的出現是否為一種必然的現象?
依據不同的標準,研究問題通常可以劃分為這樣幾個類別:“描述性問題”、“解釋性問題”、“理論性問題”、“推廣性問題”和“評價性問題”。也就是說,首先要回答“是什么”的問題,然后才涉及到對社會現象進行解釋,回答“為什么”的問題,最后,我們還要對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進行評價,即回答“怎么樣”的問題。
中國旅游研究中研究問題少而現實問題多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以旅游地理研究為例,通過梳理最近幾年旅游地理博士論文,我們可以發現,到現在為止仍然存在這樣兩個現象:其一,一些旅游地理學博士學位論文缺少研究問題,有些甚至淪為“教科書”、“大百科全書”,讓讀者不清楚作者到底要研究什么問題;其二,也有一些博士論文由于缺少研究問題,甚至淪為“規劃文本”、“政府工作報告”、“咨詢報告”等,因而也無從談及學術價值。另外,通過分析國內幾本地理學刊物所載旅游地理學研究的文獻,我們發現,研究問題的缺失也是一些論文的缺陷。一些旅游地理學期刊論文缺少研究問題,淪為“調查報告”,因而缺少理論貢獻。還有一些旅游地理學期刊論文,依然遵循著“現狀分析——解決措施”的老路子,由于缺少研究問題,理論貢獻也無從談起。
關于研究問題的缺失,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學術研究概念與價值被扭曲。確切來講,就是國家需求和知識貢獻的關系處理不佳。一些專家學者過于強調或只談國家需求。為社會主義建設出力、以國家需求為唯一目標的思想使我們缺乏為人類貢獻知識的思考和成果。中國旅游地理學歷經“理想主義”階段(1978~1989年)、“現實主義”階段(1990~1998年)之后,當前正處于“理想主義的理性回歸”階段。然而,這種理性回歸脆弱而不徹底,它僅僅是少數學者對現實洞察后的冷靜思考,僅僅是知識分子內省后的自我選擇,僅僅是有識之士對社會現實的無法抑制的自發的理論關懷。這種理性回歸缺乏制度的保障,無法在整個學術界取得應有的共識,在功利主義的洶涌大潮中尤其顯得曲高和寡。
第二,對研究問題認識不足。依據庫恩的“范式”理論,我們認為,旅游研究要成為一門“常規科學”就必須取得這樣的學術成就:首先,這些成就足以空前地吸引一批堅定的擁護者,使他們脫離科學活動的其他競爭模式。再者,足以無限制地為重新組成的一批科學實踐者留下有待解決的種種問題。這也就是說不管怎么樣,一個學科的存在一定要建立在有很多研究問題的基礎上。
第三,缺乏系統的理論梳理。“公認的理論”是學科的基礎,好的研究問題的提出是建基于這些公認的理論基礎之上的。然而,當前的國內旅游學界還遠未認識到這一點,鮮有學者或團隊進行這種系統的梳理,以至于使整個學科的發展缺乏一個有營養的根基。每項研究都要面對“兩個歷史”:一個是所研究的過去的歷史,另一個是該研究所屬的學術史。值得關注的是,不少旅游研究對第二部分“漠不關心”或“視而不見”。
第四,缺乏實踐深度。中國旅游研究的發展,特別是旅游地理學的發展,始終得益于改革開放后旅游業的興旺繁榮。當前的很多規劃實踐都停留在相對膚淺的層面,缺乏深層挖掘研究問題的調研深度。中國旅游學界,特別是旅游地理學界既缺乏系統的理論梳理,又缺乏足夠深度的實踐經驗,由此必然造成“理論—實踐循環”未能深入。
總之,研究問題是科學工作的核心。研究問題的缺失導致中國旅游研究的知識貢獻與其表面的興盛不甚相稱。幸運的是,已有不少學者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研究問題缺失的現象也已出現逐漸減少的跡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