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網 Cye.com.cn】一樣的冬天,不一樣的過法,大國企、中小民企,各有各的應對之策
實體經濟該如何度過寒冬?不管是逆勢增長、實現百億盈利的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長卜昌森,或是沒有實現原定目標、銷售收入有所下滑的玉柴集團董事局主席晏平,還是從事非公經濟10多年的江西恩達家紡有限公司董事長邱新海,都在面對并思考這一全球性難題。同為全國人大代表的三位實業界精英,對實體經濟現狀也有著相同的認識:寒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有效的應對。
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長卜昌森:“不僅賣能源產品,更要賣能源服務”
一個國家、一座城市,離不開傳統產業。傳統產業記錄了國家與城市的成長軌跡,創造了大量經濟與社會價值,也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員。
但隨著新技術的突破和新產業的興起,傳統產業逐漸步入瓶頸期,有人甚至斷言傳統產業將死一大半。
傳統產業該何去何從,已經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剛剛過去的2012年,在國內外經濟持續低迷、煤價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傳統煤炭企業山東能源集團卻逆勢增長,實現百億盈利。
“煤炭,是典型的傳統產業,但絕不是夕陽產業的代名詞。”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長卜昌森說,“發展傳統產業要有藍海思維,要下決心把傳統產業做得 不傳統 ,做得 很現代 。”
關于如何發展傳統產業,山東能源集團給出了一份獨具個性的答卷。
《中國經濟周刊》:現在很多人一說起戰略性新興產業就熱血沸騰,一談到傳統產業就沒勁,甚至瞧不起傳統產業。您如何理解傳統產業的發展空間?
卜昌森:只有落后的產能產品,沒有落后的產業。發展傳統產業要有藍海思維,要融入生態、低碳、科技新理念,做新經濟的參與者,讓傳統產業走向綠色制造。
即使是傳統產品,如果能提高質量性能、降低生產中的環境污染壓力、實現節能降耗、提高國際競爭力,那就是創新。創新思維,做強自己,打好翻身仗,傳統領域也可以變成“朝陽產業”。
《中國經濟周刊》:煤炭產業被普遍認為是紅海里的產業,山東能源集團是如何走出一條藍海之路,獲得了嶄新的市場領域的?
卜昌森:在全國煤炭行業中,山東能源集團率先確立了“能源綜合服務商”的新定位。“能源綜合服務商”的核心,就是“不但要賣能源產品,更要賣能源服務”。我們不再滿足于簡單地將煤炭采出來、賣給用戶,而是進一步提供一系列的服務。
首先是提供能源解決方案服務,即通過建立物流通道、推進煤炭改性提質研究,向用戶提供高效、便捷、穩定、潔凈的能源供應。
其次是提供“管家式”生產服務,即向其它煤炭企業特別是非煤涉礦企業提供從勘探、設計、建井到裝備、運營全方位的“管家式”服務。
再次是提供金融服務,即利用財務公司、商業銀行等金融平臺,為用戶提供金融租賃、貸款擔保等服務。業務多了,市場也就拓展了,前進的道路就會越來越寬廣。
《中國經濟周刊》:山東省國資委推出了外部董事制度,山東能源集團也聘請了外部董事,這一制度在公司的發展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卜昌森:山東能源集團目前董事會的設計,是以外部董事為主,9名董事中有5個外部董事,外部董事占了董事會的半數以上。他們不是國有企業傳統意義上的干部,不受制于公司里的任何高層,一人一票,對公司的重要決策擁有否決權。這些外部董事都是從外面聘來的業內精英,水平很高,能力很強,在董事會上決策的時候,他們通過投票完善公司的決策,促使我們科學決策。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