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他還擁有最健康的體魄,47歲,甚至還算得上年輕,不知暮年為何物。一切如常,仿佛會永遠如此。他度過了一天又一天,生命如他,就像上帝遣其人間的一個天使,有著最耀眼的光環,每個人都那么愛他,對他發出最由衷的贊嘆,而他也懂得回報那一聲聲贊嘆,獨善其身,相伴美好。然后,突然之間,憂郁來到他的眉宇之間,他微微嘆了口氣,便在那一天,他飛身一躍,就像天使展開翅膀飛走了。假如不是如此,所有熱愛他的影迷也唯其相信,人都難免一死,但哥哥卻是被人帝選中的人。 十年前,消息是友人告訴我的,“哥哥去世了”。驚得說不出話來,只有淚水在臉上無聲地滑過,友人是個山東爺們,然而眼圈也幾欲變紅。原以為只有最親的人去世才會悲傷到麻木,令人癱瘓,沒想過哥哥的去世也會讓我們有同樣的感覺。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蓬勃發展著流行文化,那時在內地的小鎮,最流行的是一些內地歌手的音樂和鄧麗君的糜糜之音,很難聽到香港歌星的歌曲。第一次看到哥哥,是從明信片上,同學指著他的明信片介紹說,“他比四大天王出道更早,更牛的香港天皇巨星。”我記住了,九十年代初,仿佛一夜之間,小鎮的街頭遍地喧囂的都是港臺音樂。 那時沒有網絡,只能從少量的八卦雜志上看到一些哥哥的故事。1983年,他推出唱片《風繼續吹》, 與唱片同名的粵語主打歌成為張國榮歷來最受歡迎的歌曲之一,這張唱片也使其歌唱事業平步青云。1984年,他的一曲《 Monica》在香港唱至街知巷聞,這首歌也奠定了張國榮歌壇巨星的地位。《Monica》成為香港流行音樂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作品之一,在業界和公眾中都影響深遠,直到在他去逝之前的幾年仍入選港臺“世紀十大金曲”。而他的一曲《倩女幽魂》,今天的KTV仍然是一些歌迷必點歌曲。 在九十年代,商家為了熱賣在磁帶封面上還會打上“譚張爭霸金曲”、“張國榮白金歌曲”等廣告語。事實上“譚張爭霸”的局面發生在八十年代,在那個時代香港樂壇涌現了一大批光芒四射的歌手,譚詠麟(微博)和張國榮的競爭尤為激烈,兩派歌迷發生不斷地發生口水戰,發吵即罵,甚至肢體沖突。最終,譚詠麟在1988年宣布不再領取競爭性獎項后,哥哥在1989年也正式宣布退出樂壇。不可否認的是,兩強之爭把香港流行樂壇推向了全盛時期,但對哥哥來說,受到的傷害非常大,甚至受到了死亡的恐嚇。 哥哥闖入我們生活的另一個方式便是電影,他的一生演過六十多部片子,塑造了眾多的經典銀幕形象。最早深入人心的便是1986年《英雄本色》里小馬哥的弟弟宋子杰,那個走路都要跳著的陽春白雪的少年,但在那部影片中他的光芒完全給周潤發掩蓋了。而真正讓人記住的形象是1989年出演《倩女幽魂》中的書生寧采臣,神采飄逸,扮相俊朗,“哥哥”便是在這場戲中最早由扮演小倩的王祖先叫出名的。 在《倩女幽魂》中,張國榮的表演還比較青澀,到了1990年的《阿飛正傳》他的演技幾乎無可挑剔。“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直的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里面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能記住這段經典的臺詞,這便是旭仔內心的獨白,他的內心十分脆弱,對愛充滿了恐懼。他對每一個女人狠、決絕,無論是露露、養母還是蘇麗珍,但也都是愛她們的,愛的霸道、任性。他會把一分鐘的相識變成愛情,但又因為無法承擔責任而逃脫。故事一直圍繞著他尋找生母這個線索,這其實也是他逃脫生活的一個借口,這個借口可以讓他變成他想變的那種人,就是無腳鳥阿飛。 西毒歐陽鋒,一個在大漠開酒館的武俠高手,哥哥詮釋了他相當復雜的性格,“雖然我很喜歡她,但始終沒有告訴她,因為我知道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王家衛的電影也總是會有大片的內心獨白,而歐陽鋒的另一個著名的獨白便是,“知不知道飲酒和飲水有什么區別?酒越飲越暖,水越喝越寒,你越想忘記一個人時,其實你越會記得他。” 西方人一直認為《霸王別姬》是張國榮的代表作,也因為他們是通過這部電影認識了張國榮。 這曲戲中戲張國榮即是陳蝶衣也是虞姬,他雌雄同體,風華絕代,人戲不分,一個戲癡子。這恰好也是張國榮最真實的寫照,有一個鏡頭:陳蝶衣呆坐在化妝鏡前,忽地起身轉到屏風后面,半響后,他幽幽地說,“你忘了咱們是怎么唱紅的了?不就憑著師傅的一句話?”段小樓問什么話,他順手從妝臺上拿了個袖籠子,將雙手捂進去。“從一而終!“蝶衣說,他忽地又從屏風后面轉出來,蹲在小樓跟前,仰著臉望住他說,“師哥,我要讓你跟我……不對,就讓我跟你好好唱一輩子戲,不行嗎?”小樓說,“這不小半輩子都唱過來了嗎?”蝶衣凄厲地說,“不行!說的是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
差一個時辰都不算是一輩子,哥哥最懂得,然而在十年前他不堪痛苦的折磨飛身一躍,他離開了十伴二十余載的“至愛”唐鶴德先生,也離開了他的億萬影迷。那一躍,回首已是十年,我們相信他只是選擇離開了,但他并沒有拋棄影迷,他的一首歌,一部過往的電影,又能把他招至回來。
每到四月一日這天,無數影迷用各種方式紀念他,年年如此,一晃十年。
不過,這些種種的“紀念”,其實只是擁有共同回憶的70后及80后們“集體懷舊”的一種儀式,而那波正將要成為中堅的90后,他們很可能并不熟悉張國榮,當然,在更年輕的00后那里,他只是一個過世的藝人名字罷了。所有的紀念都不過是粉絲的情緒宣泄,但在媒體的推波助瀾、某些人的借機消費下,“張國榮紀念日”似乎變成了了一門“好生意”,紀念演唱會的門票炒到很高的價格,紀念品賣得相當昂貴,還有哥哥以前的身邊人,用“夢境”來大博眼球占盡頭版。這些,都讓張國榮的“紀念日”越發變質,與這個日子一樣,甚而有“愚人”之感。 讓紀念回歸本真,而不是成為一門“生意”。愛他,就要他安息,他的作品才是通往他內心的道路,那里很安靜。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