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手機上網成為老百姓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但包月流量卻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每個月超出的流量必須另外付費,而沒用完的流量下個月自動清空。問題是,這些沒用完的流量都是用戶付費了的,如此無厘頭地被運營商清空,消費者何其冤也!
包月流量根據流量大小不同分為不同的類型,電信運營商收取的費用也不等。用戶可根據自己的上網情況決定不同的包月流量,但問題是,手機用戶每個月的上網時間,根據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內容的不同會有很大的差距,比如這個月出差,上網流量就會少很多,如果用戶選擇了比較大的包月流量,這些套餐流量并不能使用得較為徹底,沒用完的流量,運營商并不會累計到下一個月,而是直接清空。如果下一個月用戶上網流量大增,多出的部分卻又不得不額外付費,并且在費用的收取上,這些超過部分所需的時長金額遠甚于包月流量的計價標準。
憑什么手機用戶每個月的流量超過包月就要多交錢,而沒用完的卻被運營商直接清空而不能帶到下一個月?在這樣的消費模式中,電信壟斷運營商高高在上,消費者淪為待宰羔羊。這種電信運營商在消費者面前的傲慢與偏見,連蘋果手機在售后服務上的“中外有別”也自嘆弗如。
對于升斗小民而言,每個月使用手機上網生怕超過了流量要額外付費,在享受現代網絡服務的同時,卻不得不在消費體驗上大打折扣,以“小心翼翼”的消費體驗向電信運營商低頭。在互聯網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的背景下,中國電信業如果還是習慣于通過政策庇護和壟斷地位打壓競爭對手,或是霸王式地從消費者身上多拔幾根毛,這樣的企業,如果成為國民經濟的所謂支柱,不是反諷市場經濟,就是蔑視公眾的起碼常識。
有統計表明,全球手機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已經擠壓了固網寬帶的流量份額,未來1~2年內很有可能會超過寬帶流量。而國內電信運營商在手機流量收費上如此對待消費者,動輒要消費者多掏腰包,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刺激內需?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