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業能否為就業市場創造新一輪熱潮?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美國政府的決策者往往期待科技行業能夠幫助就業市場擺脫不景氣現狀。與此同時,硅谷創業公司也繼續緊隨其后,部分是因為他們可以為創始人帶來可觀財富,而且還有觀點認為,這些新公司可以創造大量的新的就業機會。
但是,最近參加沃頓商學院舊金山校區研討會的四位著名經濟學家認為前景堪憂,他們發現科技和創造就業機會之間的關聯不會太大,這種說法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失望。有的專家甚至提出,科技行業實際上加重了美國經濟的失業和其他問題,尤其是精英群體和普通人之間的薪資差距在日益擴大。
沃頓商學院舊金山校區舉辦了一場研討會,主題是“科技能否推動下一波就業熱潮?”,研討會的協辦方是硅谷商業和技術論壇丘吉爾俱樂部。
研討會期間提出了不少令人擔憂的數據,包括埃里克-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 提出的觀點,他是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教授兼數字商業中心院長。
布林約爾松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安德魯-麥卡菲(Andrew McAfee)一起合作,對美國四大科技公司的市值和就業人數進行了比較后得出結論,這些公司在華爾街的擁有天價市值,但是創造的就業機會卻是少之又少。
蘋果、亞馬遜、Facebook和谷歌這四家公司的市值曾一度高達1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所有公司市值總和的6.25%左右。但是這四家公司的員工人數為190,000人,少于美國經濟所需的每六個星期增加的就業崗位數量,以跟上人口發展的速度。布林約爾松認為,這種情況說明,不能依賴獲得巨大成功的科技公司來創造經濟發展所需的就業崗位。
布林約爾松還描述了與科技行業相關的財富分配方面所謂的“明星”效應,這種趨勢在過去十年里很明顯。他指出,近年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大部分成果使得少部分人群受益,這部分人群所占比例不到1%。在很多情況下,即便是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員工也未能從經濟增長中獲益。“這已經成了贏家通吃的局面,”他說道。
“科技并不會自動讓所有人富裕,”布林約爾松指出,“這是一個悖論。如今,利潤前所未有的高,創新也在不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一路攀升,但是就業市場嚴重滯后,勞動者獲得利潤的機會也是達到了6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這是我們社會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布林約爾松引述了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論文,他指出,科技前所未有地給經濟帶來了“創造性的破壞”,在“消滅”了一些就業機會的同時,創造了其他的就業機會。“但是過去十年是很不一樣的。科技并未像從前那樣創造就業機會。”
這是一種雙重效應,布林約爾松補充道。不僅現在的科技公司本身創造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少,而且這些公司開發的產品往往導致其他經濟領域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少,特別是其推出的計算機自動設備。此外,離岸外包和工會日益減弱的權力,使得就業崗位的這種雙重缺失愈發嚴重。
“科技進步可以提高生產力,”他說道,“20世紀的多數時期,生產力的提高伴隨著就業機會和薪資的增長。但是經濟法從來沒有規定這是必然的。這個蛋糕可能會越來越大,但是多數人只能分享到很小的份額。這就是最近發生的情況。”
密歇根州的弗林特和德克薩斯州的奧斯汀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經濟學教授恩里科-莫雷蒂(Enrico Moretti)在他的新作《新的經濟發展地圖》(The New Geography of Jobs)中對此表示同意,該書因對美國勞動力現狀的改變提出深刻見解而廣受好評。
莫雷蒂認為,美國不止一個勞動力市場,而是分布在大都市的數百個勞動力市場。他指出,這些市場總體上分為三個群體:在新經濟中表現良好的、表現不好的及相對平衡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