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在上海圖書館參加東方講壇創業專場講座后,許多人圍上來咨詢,不少人似乎都在重復一個問題:我的創業為什么失敗?從這些焦慮、不甘、期待及重拾信心的眼光與神態中,我讀懂了許多。他們的創業難言失敗,除非從此“偃旗息鼓”。暫時的失利,或緣于市場的變化,或緣于僅依賴于復制他人成功的模式……從創業中學習、求生求勝,深諳創業中傳承與創新中艱辛的本質,受傷或失利就會遠離他們了。
“我開過實體店,也在淘寶網上做過小C;賣過服裝化妝品,也賣過文化產品,但不賺錢,自生又自滅了。”一位王姓創業者如是說。“我從小習書畫,半年前開了個畫廊,因為臨摹他人作品被舉報,如今難以支撐了。”留著長發的小陳也在旁邊著急。面對“失意”者,我從心底里為他們敢于創業而跨出第一步感動,面對暫時的“失利”,我以為,如何調整好心態,更好地了解業態,或許對于創業者來說是最重要的。
“創業成敗,經歷積累遠比金錢更珍貴,你們對暫時性‘失利’表現出的責任感,難能可貴。”我對他們說,社會上流傳:一流人才創業高風險,二流人才機關公職最保險,三流人才白領高薪無驚險……這多少道出創業之艱難。我的這番話讓圍著的人若有所思,氣氛一下活躍了。如果說創業也要“過五關斬六將”,那么“了解自己”的第一關已順利通過。兩位咨詢者此時的眼神顯出些許堅毅。
其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生意,比如會不會斤斤計較,愿不愿和氣生財?當然,光靠這些還不夠,還需要了解業態行情、競爭對手和熟悉市場規則。于是我講述了上海理工大學創業班幾位同學五下郊區,最后調整業態的故事:
創業班同學原來準備搞一個“農超對接”的項目,他們不僅有激情,更有理性,幾次乘公交車、徒步去奉賢到崇明田頭、農家進行實地調研,幾上幾下后,感到成功的幾率不高,便果斷地割舍了這個當時十分紅火的項目。他們說,“創業不是自娛自樂。”這話說得太好了。農產品供應與氣候、季節、品種和物流速度有很大的關聯,大學生的優勢在這上面無法體現。事實也證明,他們如今在新創項目上的切入及成功運作,正基于對業態趨勢、競爭對手的充分了解。
遵守市場法則也關乎能否成功創業。創業者小吳天生就聰明,在淘寶網上賣什么賺什么,為了做大小店他干起“海外代購”服務。不久,某行政機關接到舉報找到了他。因違反海關法規定,并在代購服務中侵犯了他人的知識產權,有關部門處罰了他。初時他挺不服氣,“網上創業做‘海外代購’多得是,為什么單罰我!”其實有些大家都在干的行為沒處罰,并不意味其合法。大學生劉君的創業經歷讓人頗受啟發,創業不懂市場法則,等于替人打工。他因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到手的錢全賠給了對方,一夜“暴富”,也在一夜“傾家蕩產”。
創業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一種經歷,應該容忍暫時失利。堅定創業之追求,了解創業之要素,順應創業之業態,防范創業市場之風險,就能經受挫折,擺脫困境甚至災難性打擊,以勝不驕敗不餒而笑傲群雄Cye。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