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發展20年來面臨著一個殘酷的現實:本土市場養大的公司,卻紛紛奔赴國外上市,國內賺錢國外分紅,國內資本市場留不住。
并且,隨著深度“綁架”中國服務業的阿里巴巴集團即將展翅西去,這個“現實”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愈發“殘酷”起來:
如果我們從經濟角度來看看,就會發現,從早期的三大門戶,中期的騰訊百度,短短10余年間,累計起來的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已超過中國石油、工商銀行A股市值,接近滬深兩市總市值的10%,然而,國內投資人卻根本無法分享一絲發展的紅利。
如果再換個視角,從社會角度來看,就會發現隨著國外上市網絡公司數量的增加,作為行業領軍企業在國外募集了大量資本,已經呈現出超越國有企業的勢頭,這對市場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戰。
如果我們看的再深入一點,就會發現,還有一個媒體極少提及的問題,這些互聯網公司通過VIE方式搖身一變具有了國外的資本基因,深度介入外資不準進入的領域,或將對國內社會安全和信息安全造成深遠影響。
鑒于上述原因,有些人很眼熱,很激動,有的人拍了桌子,恨不能立即關上出國的通道,就像廣電關閉OTT盒子那樣,以便于將這些公司牢牢地圈養在國內市場上。
可是,圈養的策略能夠成功嗎?這樣的做法,我看根本行不通。原因一語蔽之,面向未來的網絡科技創新需求跟面向傳統行業的資本市場環境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兼容。這種不兼容至少表現為三方面:
第一,創新創業環境的不兼容。互聯網的發展離不開創業投資,但是本土創投剛剛起步沒幾年,資本市場遠未成熟。創新項目具有巨大不確定性,在創業過程中,投資人需要能夠承擔隨時失敗的風險;而我國的投資人往往要求必須成功,一旦失敗了馬上翻臉無情對簿公堂。
人民幣投資者的心態不成熟,迫使創業者不得不選擇美元。一旦拿到了美元,那就意味著要想成功最佳的選擇就是出國上市。近幾年來,雖說VC機構越來越多,本土VC也涌現不少,大家心態也變化了不少,但是行業領先的,看看排行榜,依然還是軟銀、紅杉IDG等國外背景的機構。
第二,創新發展環境的不兼容。十年前,業界融資上百萬美元就是很大的項目,十年后的今天,一次不融個幾千萬美元,都不好意思請記者來吃飯。科技創新要求的資金量越來越巨大,融資數量從過去的百萬級迅速攀升到千萬乃至數億級美元,我國的資本市場上很少難以形成如此巨大規模的資金量,然而,來自國外的投資具有雄厚的資源優勢,這些機構憑借全球化背景,能夠迅速調集大規模資金,滿足企業發展需要。
例如今日頭條,一個簡單的APP,前不久宣布融資1億美金。阿里巴巴集團就更不用說了,近兩三年,阿里的國際融資加借款,前后累計規模大概接近200億美元。國內有誰具備如此抗風險的財力呢?
第三,融資上市環境的不兼容。科技創新面向未來,發展過程中連年燒錢,用今天的不盈利換取明天的收益,站新浪微博上市前一季度虧損4740萬美元,京東則虧損37.95億元人民幣;而我國的資本市場面向過去,沿用工業時代的上市標準,要求企業至少保持三年連續盈利,無論是主板、創業板,凈利潤、凈資產等指標都是脫胎于上個世紀對傳統行業的設定。
互聯網公司在創業成長階段,凈資產往往達不到傳統標準,連續盈利要求也不能滿足,于是只能望門興嘆,就算是財務指標罕見的達到了要求,還有其他一系列的苛刻規定,阻撓了公司的選擇,例如當年的同城旅游網,騰訊、攜程先后希望入股,這對公司是個機遇,但如果在A股上市,就面臨關聯交易、資金結匯等指控。最后只好掉頭走人。此外,更令人詬病的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國內IPO需要排隊,還不一定排得到,有的企業連續多年排隊,錢花了不少,最后發現自己反倒被“上市”所綁架,這過程中貓膩太多了。
有媒體朋友問:當流失海外的中概股漲幅超過百倍,面對這一尷尬的“內冷外熱”,中國公司、股民及資本市場應該“怪誰”?應該怪誰?我們不得不說,落后的按照傳統行業思維建設的資本市場遲滯了國內的科技創新發展的速度。
我國資本市場目前的上市標準,大概相當于美國70年代前的水準,那時候還沒有納斯達克,一切標注均是按照工業時代企業量身定做。然而,飛速發展的TMT企業成就了納斯達克,在這樣一個資本市場上,對一個IPO公司是否盈利,有沒有很長的歷史、很大的規模、擁有很多的實物資產,都不是重點,投資者更在乎的是公司未來的增長前景,以及該公司所推出的技術、產品、服務,是不是有很大的市場前景。這樣的公司要上市,在審核方面就不能太嚴格。買與不買,決定權應該交還給投資者,監管機構要做的僅僅是監管,而不是繼續充當更嚴厲的父母官。
納斯達克原中國首席代表徐光勛曾說,創新與革新是納斯達克持續成長與成功的關鍵要素。同樣,推陳出新也應該是中國資本市場的路徑。要推陳出新,我們必須轉換思維,要摒棄“官本位”思維而具備“用戶思維”,要從賣買方的角度而不是從父母官的立場出發,吸引更多參與者進來, 不斷深化改革實現體制和產品創新。值得期待的是,證監會主席肖鋼不久前撰文表示,要改革創業板制度,適當降低財務標準的準入門檻,允許尚未盈利但符合一定條件的互聯網和科技創新企業在創業板發行上市。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上交所理事長桂敏杰也表示,建議國家在上海設立戰略新興產業板,希望可以解決互聯網公司的上市問題。顯然,網絡公司國內上市的問題已經引起了高層關注。可以預期,隨著證監會深化改革工作的推進,國內資本市場的堅冰也將逐漸打破,有潛力的互聯網企業今后有望留在A股市場。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在此,我想要著重指出一點,除了制度創新鼓勵哪些雖然虧損但有前景的公司上市外,我們實在也應該具備一個面向未來的投資思維,培養一個對企業有容忍度的上市文化,這一點可能更具有現實意義。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