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十年,世界各地研究型大學都十分注重鼓勵大學生創業,較早的有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劍橋大學、瑞典隆德大學等。究其原因,這跟科學技術與市場化距離大大縮短密切相關。
過去從科學研究到技術開發再到市場化這條鏈子蠻長,第三次工業革命興起以后,這條鏈子越來越短,企業發展增長模式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從過去那種把人集在一起一個平臺上去做分工協作的工廠制度,變成一種跨地域無邊界的集成,這中間大學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
大學開展學生創業教育,早期是開展創業競賽,比如麻省理工,有個競賽一開始給予5000美元的獎勵,后來變成50000美元,再后來增加到500000美元。而近幾年研究型大學已經越來越普遍地建立起創業孵化器,打破圍墻,請校園外做管理、風險投資的專家到校園里來,跟學生的創業理念進行結合,一起創業。有很多通過這樣方式成功的企業在很短時間內就成長為世界級的企業。
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本身是一個很好的科技平臺,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最具有聰明才智的人。
原先大學的功能集中在科學技術的研究,現在則越來越多地轉變為對社會產生直接的效益,然后又從產生的社會效益中回饋大學,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像哈佛、斯坦福、劍橋等都建立起了這樣的一個循環。
創業培養的過程,不只是培養學生為了賺錢,而是將創業與科技整合,改變世界,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提升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研究型大學的學生創業,更多是基于創新來開展的,相比其他人員創業更具有持續性和影響力,而且更具理性,能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
創新創業有時真是一種心態。創業的心態跟真正創業是有區別的,研究型大學的所有學生都應有創業心態,也就是說要有一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即使做基礎研究的人員也得要有這種心態,并且不僅僅個人敢為天下先,而且也要帶動起一個團隊敢為天下先,這就涉及到領導力的培養。當今社會,大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變得越來越重要,像浙江大學這樣一所全國領先的大學,創業精神和領導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即便搞研究也同樣要有創業的精神和領導力,能帶領一個團隊去打破原有的框框展開創新工作。
創業心態的教育和傳遞非常重要,做得好,創業心態就會像基因一樣植入到年輕人的心態里面去。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但真正決定命運的是性格中的態度。這種創業的精神會從根本上改變人對社會、對世界的態度,變成積極而具建設性,從為了謀生,而轉變為為了實現理想和挑戰人生,這對個人和社會都非常重要。
現在的創業不是用錢去整合技術整合資源,而是用技術創新、創意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來吸引錢,吸引管理者一起來創業,這是錢來服從創業的時代。創業有時也并不需要有多少經驗,因為經驗是對過去事情的經歷,并產生一種經驗,而創新創業做的是全新的事情,本沒有過去,所以經驗也無從談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