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治理環境污染的氣魄,確實讓人們驚嘆!
內蒙古烏拉山電廠、小龍潭電廠,這些服務了幾十年的電廠,隨著一聲聲的爆破聲,煙消云散了。到2009年6月30日,全國已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7467臺,總容量達到5407萬千瓦。
從2005年開始,當時的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曾經連續三年采取嚴厲的環保行動,被民眾稱為“環保風暴”。
2005年,目標直指電力企業。總投資超過1100億元的30個電力項目,因為沒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被叫停。
2006年,治理的重點又放在了環境污染嚴重的化工產業。對總投資約290億元的10個項目進行了查處。
2007年的環保風暴力度更大,治理的對象是82個電力、鋼鐵、冶金等項目,并首次使用“區域限批”的辦法,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城市的一個項目違規,將導致該地區所有項目暫緩審批。唐山、呂梁等4個城市以及國電集團等4家電力企業受到了“區域限批”的制裁。
呂梁在山西省屬于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2007年,呂梁市的財政收入為102億元,從1998年的財政收入10億元增長了10倍多。在限批令下達的時候,全市正在召開推進經濟發展大會。
董洪運:山西省呂梁市市長:
我是在市里邊正在開會,安排如何加快項目推進,正是在加快發展的熱頭上的時候,“嘩”來了一瓢冷水。
李海玉:山西省呂梁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主任:
我們當時申報的就是基本上160多個項目,總投資大約是600多億元,下達(區域限批令)以后,這個不是發展的問題,是年度計劃,什么十一五規劃,還要倒退呢,這可怎么辦?
“區域限批”使呂梁失去了一些項目,但是,從2007年1到6月,五個月的時間里,呂梁市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累計達到138天,同比增加37天,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64%,在山西省11個重點城市中的排名由倒數第一上升到正數第五。
在轟轟烈烈的環保風暴過后,國家采取了更持久的環境經濟新政。運用價格、稅收、財政、信貸等經濟手段,以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全球氣候正在變暖,這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感覺到。
這里是北京什剎海,每年冬季,這里都是市民體驗冰上運動的天然冰場。 2003年,冰場是在12月10日開放的,2004年推遲了五天,到了12月15日,2005年為12月17日,2006年又推遲了10天,到12月27日才開放,2007年的時候,實際上到了2008年1月1日才開放。
被稱為“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在過去的40年里已經大幅后退。這里是我國乃至亞洲許多主要大江、大河的源頭。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恒河、印度河和湄公河等都發源于此。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指出,根據目前的消融速度,喜馬拉雅冰川在未來30年里將消失80%,這意味著,我國和亞洲數億人的飲水來源將無處可尋。
全球變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溫室氣體的排放。煤炭的采掘以及在發電、取暖中煤炭的燃燒,是產生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
在我國,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使全國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排放增多和大氣污染等問題。
山西省的煤炭資源豐富,占全國探明儲量的26%,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強,素有“煤海”之稱。這數不清的密密麻麻的線條,是運送到全國各地的煤炭列車,這川流不息的是運送煤炭的大卡車。煤炭既給山西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又讓當地環境付出了巨大代價。
李留瀾: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老百姓就編過四句民謠,挖了我的煤,流了我的水,冒了一股煙,留下一堆灰,也對我們這個環境一種破壞,帶來的后果,也算是一種抱怨,或者是一種無可奈何的一種調侃吧。
1997年,在日本京都,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制定了《京都議定書》,它以法規的形式要求各國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國政府在1998年簽署、并于2002年正式核準了京都議定書。
在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同時,民間的環保力量從來沒有停止過行動。從1994年“自然之友”成立至今,我國的民間環保組織已經達到3500多家。
北京民間環保人士廖曉義,2004年,向社會倡議,夏天把空調的溫度設定為26度。
把空調從18度調到26度 這小小的8度 可以削減10%到15%的電力負荷 它能省下大量的能源
三年后,政府將廖曉義的倡議寫入了法規。
云南農民張少忠用兩年時間把滇池湖畔一座高近兩米、占地近10畝的垃圾場改造成花果山。
浙江農婦韋東英幾年如一日地,收集污染企業的證據,進行舉報監督。
韋東英: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南陽鎮鎢里村村民
因為環境一天天這樣惡劣下去,錢是一天天會多起來,我就怕哪一天我們的錢像金山銀山,一堆在那里,這個錢無法買到東西,現在是可以享受,到我們子孫后代的時候,就怕哪一天,這個錢,賺來的這個錢,拿來擦屁股都還嫌硬,這個東西。
企業家羅紅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設立了總額為1000萬元人民幣的環保基金,主要用于培訓全球青年環保領袖,支持國際上很多重要環保項目的開展。
這是一位攝影師眼中的環境污染。正是這些照片,讓盧廣成為第一個獲得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攝影大獎的中國攝影師。
盧廣:自由攝影師
現在老實說,我獲獎之后的一種感覺是,應該是,對我內心來說,對我肯定很高興,但是對中國現在污染的問題的嚴重,一直是很憂慮的,很難過的。所以我想,通過這次獲獎,能夠引起各方部門的高度重視,真正解決中國現在污染帶來的嚴峻問題。
從2005年起,盧廣就走遍了我國的西部、中部和東部沿海,足跡踏遍黃河流域、長江兩岸,用數萬張照片真實地記錄下我國污染現狀。
盧廣:自由攝影師
這些都是化工園區,這是沿海的化工園區。整個江蘇省的每個縣,只要是在沿海的,或者在長江邊上的,都有化工園區。沿海和長江都去過了
本來長江旁邊有很多的排水管,這是排澇管,水利部門批準的他們的排澇管,但是他們那些工廠利用這排澇管來偷排一些污水。
這是當地的農民,在那里種菜的,我這幾年每次去,他們都在,我今年又去了,今年一樣,污水照樣存在。后來他就跟我說,你都來了很多次了,每次都在這里拍了照片,但這些污水天天還是排放,沒有改變,看來你也沒有什么用的。
我最早看到的,最震驚的應該是西部的污染。濃煙滾滾的黃色煙塵,就像一個毒氣彈爆炸。cye.com.cn那種感覺,特別恐怖。這是2005年拍的。因為2005年這組照片通過網絡媒體發表以后,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包括環保部也下了工作組下去,解決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像這種,就是20噸以下的焦化廠全部關停。污染還是存在,但是就是少一些,比以前要明顯降得很多。
2009年12月7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這是繼《京都議定書》之后又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大會,被比喻為是一次“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的會議,將對地球未來的氣候變化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2009年11月25日晚,我國政府鄭重地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這遠遠高于美國和歐盟提出的減排目標。
解振華: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雖然實現上述行動目標,特別是碳排放強度下降的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但是中國實現上述目標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