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備忘錄》解說詞作者 總撰稿人 高強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一集:中國之謎(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二集:人口大計(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三集:農字當頭(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四集:蒼茫大地(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五集:資源掃描(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六集:山水之間(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七集:民生縱橫(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八集:創新元素(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九集:中國腳步(解說詞)
-------------------------- 《國情備忘錄》書籍及DVD團購訂購電話:010-51285022 --------------------------
第七集《國情備忘錄——民生縱橫》
2009年2月4日,山西太原安塘村村民用紅布擺出一個3600平方米的巨大“!弊,來表達他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弊植痖_來看,左邊的“示”字,有“祝愿”的意思;右邊分別是“一,口,田”。在農耕時代,人們所有的保障都維系在耕地上,“!弊值脑饩褪恰叭巳擞刑镒觥,有田就有保障,有保障就是福。時至今日,這個“!弊郑褪侵袊耸朗来P于美好生活的最高向往。
《國情備忘錄——民生縱橫》
GDP,一個英文縮寫,意思是國內生產總值,如今,這幾個英文字母已經成為大多數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詞匯。保持8%以上的GDP年增長率,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很少有人想到,發展的背后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就業群體。
學者研究證明,在我國,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大約能帶來80萬個就業機會,GDP保持至少8%的年增長率,就意味著每年可以保證近700萬人的就業。對于我國年增1000萬人以上的勞動力就業需求,GDP增長,有了區別于一般經濟詞匯的含義。
目前,我國農民工總數達2.2億人,其中大約1.4億外出務工,2009年2月,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700萬左右的農民工提前返鄉,大約有近2000萬人“失業”。盡管部分人現在已經回城工作,但依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待業”。
各類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以及婦女、殘疾人、復轉軍人等,同樣是無法忽視的勞動供給群體。
高校畢業生就業更是繃緊了全社會的神經。2009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10萬人,比2008年增加52萬人。
2008年11月,深圳會展中心,15萬畢業生云集于此求職;
同月,湖北華中師范大學佑銘體育館,3萬學生擠爆現場;
12月,鄭州,年內最后一場招聘會,數萬人競爭7000多個崗位,大門被擠壞,場面一度失控;
2009年,四川成都特大型人才招聘會,15萬人競聘2.4萬個崗位,創下16年來當地招聘會最高記錄。
在浙江,應聘者在雨中等待,12萬人面前僅僅是2.6萬個崗位;在重慶,這個比例是11:2,北京更是激烈到8:1。
我國的就業形勢從來就十分嚴峻,堪稱“世界最大的就業戰爭”。面對這場艱難戰爭,我們一直就沒有懈怠過。
姚景源:
“民生”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左傳》,《左傳》里面講“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掇o!防锩鎸Α懊裆钡慕忉屖恰叭嗣竦纳嫛。所謂“民生”,就是說和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比如說我們的就業,我們的醫療,我們的養老,我們的住房,這一切它都是民生的重要內容。
我們中國,應當說是全世界就業壓力最大的國家。我們的勞動年齡人口超過9億,9億的勞動年齡人口是個什么概念呢?我們知道,現在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是七個,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這七大發達國,他們的人口總數加在一起,比我們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還少3個億。所以我是講,就業,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民生之本。
建國初期,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頒布,拉開了新中國社會保障的序幕,企業開始為職工解決醫療、工傷、生育、退休養老等負擔。
采訪:中國一汽集團社會事業部副部長 孫妍萍
“從1953年建廠,職工家屬的生老病死,我們全都負責。僅建學校就是18所,幼兒園是10所,還有一個醫院,一個公安局,還有主管綠化、環衛、市政的相關部門,還有職能處室,當時是8個。那么可以說,政府有的職能,一汽集團都有!
據統計,當時國有企業總資產的40%用于福利設施和支付離退休冗員職工的養老金與失業保險。
捧著“鐵飯碗”,吃著“大鍋飯”的集體喜悅并沒有持續太久,人們很快發現,與高就業相伴的是低收入,與高福利相隨的是重包袱。
1986年,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配套制度,我國“七五”計劃中首次提出了社會保障的概念;國務院頒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和《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同時,當時的勞動人事部強調,外資企業必須繳納中方職工退休養老基金和待業保險基金。國家—單位保障制走到了盡頭。
1998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成立,“兩個確保、三條保障線”隨即推出,社保制度也從這一年開始,由被動的配套轉為基本的社會制度。
從政府“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轉向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從“企業保障”轉向社會保障,對于我國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來講,這是一個制度轉變的3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