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備忘錄》解說詞作者 總撰稿人 高強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一集:中國之謎(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二集:人口大計(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三集:農字當頭(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四集:蒼茫大地(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五集:資源掃描(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六集:山水之間(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七集:民生縱橫(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八集:創新元素(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九集:中國腳步(解說詞)
-------------------------- 《國情備忘錄》書籍及DVD團購訂購電話:010-51285022 --------------------------
多年以后,關于2008年,有這樣一些印象將定格在人們的記憶中。
這一年,罕見的冰雪災害和汶川大地震降臨到中國人身上。
帶著劇烈的傷痛,中國向全世界奉獻了一場有史以來最為壯觀與宏大的奧運盛會。
這一年,一場金融風暴從美國華爾街悄然發端,在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證券……這些百年歷史的金融巨頭相繼倒下后,風暴進一步席卷整個歐洲大陸,金融危機肆虐下的世界經濟陷入了全面衰退。
也是在這一年,中國作為全球唯一保持增長的經濟體,完成了歷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經濟總量突破30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三位。
再沒有哪個時代的中國像今天這樣受到世界的關注:無論是30年不變的經濟高速增長,還是金融危機中奇跡般地率先回暖,都讓深陷經濟危局的西方國家充滿了探究的熱情,他們想弄清中國的發展動力。
也沒有哪個時代的中國像今天這樣迫切需要看清自己:延續了整整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如何在我們手中續寫;未來前行的動力又在哪里?
姚景源:
改革開放30年,我們常常能夠聽到這樣一句話,就是說我們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是不是符合中國國情。把握國情,是我們制定發展戰略和發展政策的依據,也是我們執行這個發展戰略和發展政策的客觀基礎。
今天,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鋼鐵和水泥生產國,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我國的外匯儲備列世界第一,外貿規模世界第三。
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讓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30年來,我國經濟年均增幅高達9.8%,其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1978年僅為1.8%,到2008年已提高到6.4%。
1978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06億美元,2007年猛增到21737億美元,增長了104倍。其中,出口總額從98億美元增加到12178億美元,增長了123倍;進口總額從109億美元增加到9560億美元,增長了87倍。進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不斷提升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位次:改革開放初期位居第29位,從2007年以來則穩居第3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
美國國際問題專家法里德•扎卡里亞在他的暢銷書《后美國世界》一書中這樣描寫到,中國生產全世界2/3的復印機、微波爐、DVD機和鞋子,還有幾乎全部玩具。而全球最大的美國連鎖零售商店沃爾瑪的絕大多數國外供應商都是中國企業,沃爾瑪所謂的“全球供應鏈”,其實就是一條“中國供應鏈”。
姚景源2
30年前,我們中國的貧困人口是2億5千萬,那么經過30年,我們使2億多的人從貧困狀態,他們解決了溫飽,他們開始走向小康,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當他們在講到說我們這30年全人類減貧的成就的時候,聯合國和世界銀行他們一致認為,說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減貧是占了這30年全世界減貧的總成就的2/3。
我們現在有近萬億美元的進口,那我們這么大數量的進口,就有力地拉動了我們貿易伙伴的國民經濟的增長,現在全世界500強在中國都有他們的投資,這么多的外資,他們的所有者在中國這片土地所獲得的利潤,大大地高于他們在原來所在地,所以中國的增長應當是為整個世界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
關于中國經濟起飛的說法首先來自西方,最早提出這個說法的應該是美國《紐約時報》。1992年9月,這家報紙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發表文章稱中國經濟起飛了。
當時出現這樣的報道不免令人驚訝,因為在此之前,西方媒體在涉及中國的報道中幾乎都在談論中國的危機。cye.com.cn但似乎一夜之間不一樣了。
美國《新聞周刊》管中國叫“亞洲的龐然大物”;
法國《回聲報》副主編伊茲拉萊維奇發表了一部名為《當中國改變世界的時候》的著作,立即上了暢銷書排名榜;
“德國之聲”電臺在預測2050年世界經濟形勢時將中國形容為“旗艦”。
拉丁美洲第一大周刊的巴西《請看》雜志則在一篇長達78頁的文章中稱中國為“正在上升中的帝國”。
而在形容中國的眾多新詞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時代》周刊的“一個新王朝的開始”。
迥異的表達方式、或夸張或公允的贊美,折射出大多數國家復雜難言卻又驚人相似的心理感受。然而,沒有人能統計清楚,這當中又有多少的誤讀。
雖然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贊美之辭。但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卻并不符合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框架。1993年,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最先提出了中國之謎的說法。
羅納德認為,中國在財政下降的同時,快速的貨幣供給增長并沒有帶來嚴重的通貨膨脹, 他對這一情況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國這種“高財政赤字和高貨幣供給量的同時保持價格穩定的現象”稱為“中國之謎”。
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韋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經濟學家設計的東歐和原蘇聯各國的改革,伴隨而來的是經濟大蕭條,而在他看來不那么正宗的中國改革卻與高速經濟增長并行。他將這種現象稱為“中國之謎”。
2002年,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彼得•諾蘭提出,按照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邏輯,中國不可能獲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國卻在各種缺損的條件下獲得了持續的經濟增長,諾蘭將這種不一致的局面稱為“中國之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則這樣詮釋他心目中的“中國之謎”:“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卻管用”。
這些世界最頂尖的學者專家,把我國的快速發展稱為“中國之謎”,包含了這樣一層意思,從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角度,中國的發展是難以理解的。
事實上,在全世界的眼中,我國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
----------------------
相關信息:《國情備忘錄》簡介 圖書團購訂書電話:010-51285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