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2《國情備忘錄》
解說詞作者 總撰稿人 高強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一集:中國之謎(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二集:人口大計(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三集:農字當頭(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四集:蒼茫大地(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五集:資源掃描(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六集:山水之間(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七集:民生縱橫(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八集:創新元素(解說詞)
CCTV2《國情備忘錄》第九集:中國腳步(解說詞)
-------------------------- 《國情備忘錄》書籍及DVD團購訂購電話:010-51285022 --------------------------
第三集 農字當頭
提要:三十年改革開放,我們解決了大量的農村的貧困人口問題,我們現在農民的總體解決了溫飽問題,正在向小康方向邁進。但是我們要看到我們現在的農民的人均收入也僅僅是相當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落后我們城鎮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這個差距現在還是在繼續擴大。三農問題由此成為中國政府關注的重點。
工業化進程大都伴隨著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今天,盡管中國農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1.3%,可農民仍然占到總人口比重的近60%。中國有2.4億農戶,這種一家一戶式的微型家庭農場面積 平均只有0.5公頃。
農民不小康,中國不小康。為什么我們會長期存在城鄉的巨大差距?農民增收難在何處?鄉鎮企業發展的難點在哪里?農民進城務工是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希望所在?農民進城后新的問題又有哪些?
---------------------------
中國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黃河長江流域肥沃的沖積平原,曾是我們祖先賴以繁衍生息的糧倉。如今這周邊依然富饒,但昭示其生命力的,不再是泥土里的產出,而是一座座新興工業城市。
先農壇、后土祠,這些千百年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莊嚴祭壇,已經淹沒到高樓大廈的深谷中去了。北京東門倉胡同這些曾經的皇家糧倉,也早已經變了模樣。
在60年的時間里,這個國家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歷史性轉身。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急劇上升,農業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1.3%。
雖然我國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它擁有7.2億農民,320多萬個村莊,中國仍然是個農業大國。
片名:國情備忘錄——農字當頭
2005年4月7日上午10點,在大海上行駛了22天之后,一艘來自加拿大的 “藍色夢想號”的貨輪停靠在我國深圳赤灣港。對于這艘貨輪來說,這只是一次平平常常的靠岸,但對于中國來說,這卻是一個值得記憶的時刻。船上裝載的4萬3千多噸小麥,是聯合國捐贈給中國的 最后一批扶貧糧食。聯合國援助中國已經整整26年,從這一天開始,中國的糧食不再依靠外來的援助了。
采訪: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辦公室主任
我們十分有信心 中國 能自己養活自己,糧食生產 將來中國有能力幫助其它國家
中國人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令全世界矚目,甚至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而他們也許不知道取得這樣的成就,蘊含了中國政府多少的艱苦努力和數億農民的巨大貢獻。
新中國建國伊始,中國農民的貢獻就已經載入史冊。
這段50多年前的資料錄像,記載了那個火熱的年代。也記載了那一代中國人承擔的歷史使命。這是一個奉獻的年代,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發展工業,只能從落后的農業中擠出資金。
(資料片現場聲:)“沒有先進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農業,就不能生產出足夠的糧食和原料供應工業,就不能為國家工業化積累更多的資金”
從1952年到1978年間,通過統購統銷,農業貢獻資金4500億元左右,支撐了國家工業化的起步。在短短的28年里,一個連鐵釘都需要進口的國家,以驚人的速度建立起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我們現在的經濟發展離不開那時打下的基礎,而這一切,我們的農民功不可沒。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多種因素的制約,相當長時間以來,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問題日益凸顯出來。
當貴陽的城市居民開著車去上班的時候,畢節大山里的農民要走7個小時的山路 才能到鎮里買雙涼鞋;當城市里的孩子 在豐富多樣的課程設置中自由選擇時,會寧山區的學生只能擠在破舊的教室里 上著帶有濃厚方音的語文課——
同期:春曉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