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山西省臨猗縣北趙村,這個春天,黃河的一場大水過后,張天才家種的20多畝玉米全部被沖到了河里。
山西臨猗縣北趙村村民 張天才:米湯,來。你給我端個米湯 灘里漲水了,地都漫完了
張天才的妻子 :漫完怎么辦
男:“水下去了,咱再種上。 女:“我想不種了,年年這么賠,老是賠,老是淹 男“能年年淹嗎?就一年,前幾年就沒有,前幾年…… 女:“那你那些錢都是貸款 貸款什么的,” 男:“等明年種了,收了不就還完了。” 女:你老是堅持,腦瓜子不想,你做個生意,做個小本生意,搞點錢 不就行了 男:“都照你這樣,誰種糧食,你出去吃什么? 女:“那就買唄, 男:“你農民就是農民,是農民你就要種地,你種上糧食 種糧食收幾萬斤 你都跑出去沒人種地 女:“人家外頭打工都發財了,你在屋子里種地做什么。” 男:“我做生意俺不行,我就是當農民種地。 女:那我不叫你種,就不叫你種,你把我怎么的 男:你不叫種,你去打工,我種。反正我不出去。我就種糧食。我一個人干。 女:老是想著種糧食,種糧食,這個男的真是沒辦法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這個全家團聚的日子過后,成千上萬個農村家庭以不同的方式分別,1億4000萬的農民,告別巴山蜀水,告別洞庭湖區、告別渭河平原——盡管他們有難以割舍的親情,cye.com.cn盡管有著故土難離的傳統觀念,但對于富裕的向往,對于現代生活的渴望,使他們毅然地走出農村,頑強地向城市的縫隙里扎根。
薛梅,28歲,來自四川農村,每天她的手要這樣不停地拉動布料,把2000多片衣料縫制在一起——
林豪壽,41歲,來自廣西農村,每天他要拿著3斤多重的熨斗,不斷地熨燙衣服5000多下——
劉芳芳,25歲,來自河南農村,每天每經過她的手裝配玩具就有3000多件——
這些曾經握過鋤頭、牽過耕牛、打過糧食的手,來到城市每月能賺到1000多元的工資,每到年底的時候 能夠愉快地寄回家里 一筆來自土地之外的收入------
這是一個因打工而出名的縣城。從一個村3、5個人進城當保姆,發展到2萬多人,無為縣的保姆已經聞名全國。
安徽省無為縣三緣養殖公司 鄧立翠:當時家里人不同意我出來,我找人開介紹信也開不到,后來自己不怕死就跑到北京了
從 鄧立翠離開家鄉到北京打工,20多年過去了,誰能想到一個當年的村姑,過去的保姆,現在卻返鄉創業,擁有一家頗具規模的養殖公司。雖然并不是所有打工的農民都能成為企業家,但走出了農村,就像打開一扇封閉的窗戶,眼前是新的天地。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回家蓋新房;一人打工,帶動全家,一戶打工,帶動全村。
2008年,四川省外出農民工達到2000多萬人,全省勞務收入超過1200億元。
河南省外出打工人數達215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居全國首位。外出務工的收入達到1611億元。
湖南,外出農民工達1200多萬人,勞務總收入超過900億元。
從全國的統計看,農民收入出現恢復性增長,貢獻之一就是農民打工的收入,占增長部分的40%。
在中國社科院的一份研究報告上,我們看到了這支“產業大軍”的威力:改革開放30年,勞動力流動對GDP貢獻率達21%。報告說,沒有城市戶口的農民工已經占第二產業的57.6%,商業和餐飲業的52.6%,加工制造業的68.2%,建筑業的79.8%。――換而言之,如果沒有農民工,超過一半的飯店要停業,近七成的生產廠家要關門,近八成的大樓建不起來!
廣大農村幾乎取之不竭的,成本低微的后備力量,吸引全球的資本蜂擁而來,短短十多年時間就建構了整個人類工業史上最為輝煌的制造業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