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 顧云昌
“當時中央出臺政策就說要大量地發展經濟(適用)性住房,我們要蓋商品房,要蓋經濟適用住房,對一部分低收入者還要提供廉租房,就在98年的房改政策當中已經提出來了。全國實際上在運作當中,我們比較看重了市場化,我們過去講福利制,全部包下來了,然后進入市場以后,對市場化情有獨鐘,市場化的路走得很快,相對而言,對保障型(住房)就削弱了。住房保障體制的缺失,或者說不足,在房價快速上升過程當中,更加凸顯出來。”
在“天府之國”成都,從1998年房改起,始終沒有放棄保障型住房的建設,十年的發展,成都的經濟適用房已經做到“應保盡!保⑶议_始“按需建設”,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民工也可以在這里申請經濟適用房。
采訪:成都市住房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蔣治云
“當時社會上,有一個主導思想,總認為,既然我們是發展市場經濟,特別是房地產業,是需要一個不斷培育,發展的一個新興產業,他們認為你政府不應該參與進去。他認為我們對這部分人進行保障了,他就不會再尋求市場解決了。市場這個蛋糕就這么大。每一次開會我都會遇到這樣的質疑,質問,疑問,我們反復解釋,我們針對的對象不一樣,完全是兩股道上跑的車!
1200年前,詩圣杜甫曾在這里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感慨,如今,“安居才能樂業”依舊是大眾的心愿。
2007年8月,國務院頒布第24號文件,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為重點、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政策體系。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改善為主題的國務院文件。這一年,國家安排廉租住房資金77億元,超過歷年累計安排資金的總和。
房改十年之后開始輪回。在樓市長期擔當配角的保障性住房,終于等來了“變換角色”的時刻。
姚景源:
現在在我們整個政府投入當中,我們是相當大的資金投放到安居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設上面,cye.com.cn現在我們各級政府,你到哪一個地區,你都可以看見,我們現在的廉租房正在建設,我們的保障房正在建設。我們講“安居樂業”,就是說,作為民生,“安居”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今天,人們衡量一個政府是否成功,不再簡單地著眼于GDP,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是否把大多數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成為執政功德的新標尺。
2008年,中國政府向全社會做出了重如千金的民生承諾,“免費”這個字眼,一再踏進公共服務領域:
無論城鄉,一律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
公益性博物館、紀念館,向社會免費開放;
艾滋病、結核病,得到更多的免費治療……
2009年,關于民生改革的新聞頻頻見諸媒體,中央預算更是對各項民生舉措加大了投入力度。
——將解決260萬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以及80萬棚戶區居民住房的搬遷維修改造問題。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493.01億元,增長311.11億元。
——教育支出1980.62億元,增加382.08億元,增長23.9%。
——醫療衛生支出1180.56億元,增加326.11億元,增長38.2%。
——安排社會保障支出2930.49億元,增加438.98億元,增長17.6%。
——安排城鄉低保補助資金540.8億元,增長48.9%;
——安排就業資金420.2億元,增加168.12億元,增長66.7%。
姚景源:
現在由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們每一個人對民生的需求是在不斷地增加,在迅速地增加,而且一定要看到,這種增加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我們要保持一個社會的穩定,保持一個社會的和諧,非常重要的就是,我們民生的供給要跟得上或者說超過我們大家對民生的需求。
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從根本上解決不了民生這么龐大,這么和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民生課題。
所有的民生內容都叫公共產品,政府非常重要的職能、職責就是要提供公共產品,所以民生問題,應當是政府的第一位的責任。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