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源:
“社會保障”這個概念,它是市場經濟的伴生物。中國的社會保障是這樣,在過去,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們是一種由國家包辦下來的福利制度。隨著我們整個經濟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社會保障的問題就提到了我們的面前。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應當講,我們現在僅僅也就是20年這樣一個時間。我們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應當說是比最早(建立社保體系)的德國,我們晚了105年,比瑞典晚85年,比印度,它和我們差不多的國情,比它晚了63年。
17至18世紀,歐洲通過海上新航道和海外殖民地完成了原始積累,手工勞作讓位于精確高效的蒸汽機和紡織機,工業(yè)時代不可逆轉地到來。
1883年,在工人工資水平居于歐洲最低的德國,宰相俾斯麥力推《疾病保障法》,要求雇主為雇員承擔1/3的保險金,雇員生病時可以得到至少13周的免費醫(yī)療。沒人料到,鐵血宰相這難得的一次溫柔,竟然影響了世界此后的一百多年。
1935年,美國總統羅斯福頒布《社會保障法》,讓現代保障制度又向前跨出一大步;1942年,英國著名的“福利國家之父”發(fā)布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貝弗里奇報告》,構架出直到今天還在被一百多個國家采用的保障體系。
采訪: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 鄭功成
“從1883年到1889年,(德國)先后通過了《疾病保險法》、《工傷保險法》、《養(yǎng)老保險法》,就首創(chuàng)了社會保險制度,創(chuàng)建這個制度以后,德國走向了強盛,因為它迅速化解了勞資矛盾,解決了勞動者的很多后顧之憂,對這個國家的認同增強了,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增強了,矛盾又化解了,所以財富增長很快,德國迅速成為世界強國,而且是一直強盛到現在。所以德國創(chuàng)始的社會保險制度,迅速被世界上其它國家所仿效,應該說到現在為止,全世界恐怕有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qū),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自己的社會保險制度。”
兩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國開始直面西方工業(yè)化進程中從未遭遇過的保障規(guī)模和巨大需求。
2007年,我國政府宣布,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長期被隱性排斥在社保之外的農民,被納入溫暖的羽翼之下。
2008年,《勞動合同法》與《就業(yè)促進法》正式實施,和《殘疾人就業(yè)條例》《失業(yè)保險條例》一道,安撫著人們的就業(yè)焦慮。國家每年都能提供1200萬個就業(yè)崗位,新增就業(yè)崗位數量已經連續(xù)四年超額完成任務。
2008年,實施五年的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在全國鋪開,參合率超過90%,2009年,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100元,其中政府補貼80元;人力和社會保障部承諾,力爭2010年實現全覆蓋,人均籌資標準達到150元。
2009年,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試點啟動,我國農民在60歲以后將能享受到國家普惠式的養(yǎng)老金;企業(yè)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yǎng)老金達到1200元。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支出占GDP比重已經超過10%,而且還在逐年增加,但這僅僅只是個開始。
采訪:北京市退休老人 劉珩
“我們這些老同志在一塊兒,經常聊這個問題,就是人一生當中最難過的就是老年,少年的時候最幸福,cye.com.cn青年的時候精力旺盛,壯年的時候正是事業(yè)上升的時候,所以最怕就是晚年的時候,自己一旦不能動彈,生活不能自理,怎么走最后這旅程呢?我們就擔心這個問題。”
這只是中國3700多萬空巢老人中的一位。最新調查顯示,我國城市里平均有49%的老人,要面對子女不在身邊的生活。空巢,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農村,空巢老人比例要遠遠高于城市。2005年底,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自掏腰包走遍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對1萬多名農村老人的生活狀況進行了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