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孫建一
“商業保險是社會保險的補充,也是建立和完善一個國家的保障體系的重要部分,從商業保險目前發展的情況來看,我們推出的養老保險(產品)是110多個,健康保險產品是400多個,積累的資金,從整個行業來看,接近2萬億,1.9萬億,但是這個數字是遠遠不夠,不能夠滿足目前社會的一種需求。”
作為社會保險的必要補充,商業保險可以通過政府補貼、集體補助、個人繳費構成的保費比例分擔制,發揮社會保險財政補貼的乘數效應。發達國家商業保險覆蓋率早已超過60%,而我們還不到4%。這一對比,顯示了我們在商業保險方面的滯后,同時也顯示了未來發展的巨大空間。
姚景源:
缺錢的不只養老,還有醫療。我們現在確實存在著“看病難,看病貴”等等這些問題,我們也看到,現在我們有的人因為“看病難,看病貴”,有病不去治,小病釀成大病。
我們現在看這樣的一個數據,中國目前人口占了世界20%,但是我們的醫療資源卻僅占世界2%。
這是2009年一個普通的冬夜,湖南湘雅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清晨排隊掛號紀實)
掛號大廳很快擠滿了人,這時是凌晨五點半,離醫院開始掛號還有一個半小時。如此排隊掛號的景象,在這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上演。
在我國很多中心城市的著名醫院,這種景象早已經成為一道難解之題,一號難求,映襯在每張通宵達旦,徹夜等待的疲倦面龐上。 但是就在同一個城市的另一端,和大醫院的“門庭若市”相比,我們也不難找到社區醫院這樣“門可羅雀”的景象。
“看病難”背后是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更是醫療資源總體不足的客觀現實。第四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有38.2%的群眾有病不去就診,有21%應該住院而不住院;僅占世界的2%的醫療資源中,80%在城市,20%在農村。基層缺醫少藥的狀況還沒有真正改變,不少百姓長途跋涉,異地就醫,更增加了就醫困難。
采訪:原炭山鄉鄉鎮衛生院院長 祁耀武
“老百姓要到固原縣醫院去治療,從咱們炭山鄉到縣醫院將近80公里,這80公里路呢,他要是坐公交車,坐公共車,一來回花20塊錢,要是租車,一次要花120塊錢,那如果咱們有相應的人員,技術人員,又有相應的設備,咱們把吃飯錢,住宿錢省掉,這140塊錢就省下來了,在咱們這么落后的地方,140塊錢能干許多許多事情。”
這里是寧夏固原地區的炭山鄉,我們國家最貧窮的地區之一,百姓辛苦勞作一年往往只能解決溫飽,年均收入只有1700多塊,看一次大病卻要花掉好幾千,他們唯一的企盼是:不敢生病,不能生病。
在我國不少農村,都有這樣一句話:“小病拖,大病扛,重病才往醫院抬”。面對高昂的藥費和高貴的生命,2006年,寧夏推行醫療改革,用“統一招標,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的藥品“三統一”模式,將當地藥價幾乎砍掉一半。
采訪: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廳廳長 劉天錫
“我們總降幅都達到的了37%,平均都在40%以上,就是寧夏的藥招改革,應該說,如果和我們過去總的藥品收入7個億相比,可以說我們為寧夏的老百姓,通過統一招標藥品改革,最后呢,拿回來了多少呢,3.5個億,幾乎一半。”
寧夏這一舉措一年為當地600萬百姓節約了3.5億元,就在寧夏、江蘇等地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09年5月,牽動全體中國人神經的醫療改革方案,歷時兩年,“千呼萬喚始出來”。8500億的財政投入讓“增加政府投入”不再只是一句空話,“全民醫保”也不再只是夢想。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如今,養老、醫療和住房成為百姓之間談論的永恒話題。
廣州的朱千培、馮春娣夫婦,一家四口在這個陰暗狹小的房間里已經生活了很多年,20平方米的空間是全家人每天生活的全部范圍,房子對于他們來說,就像水中月,鏡中花,可望而不可及。
采訪:廣州市民 朱千培
“沒想過啊,想都不敢想啊,一年都買不起一個平方,你算一算,不吃飯一年都買不起一個平方,除了學費、生活費,算一下,其他還有多少錢?”
20平米,狹小得甚至沒有兩個孩子學習玩耍的空間,在這張小黑板上寫字畫畫成了孩子最常玩兒的游戲。而幾乎每次,孩子畫的都是同樣的內容。
采訪:朱千培女兒 燕燕
“燕燕,你畫的是什么房子啊?”
“樓房。”
“為什么要畫樓房呢?”
“因為現在我們住的是平房,長大以后我想住上樓房。”
1998年房改啟動后,福利分房制度被顛覆,市場之手開始迅速發揮魔力。短短5年時間,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就增加了1倍,從1978年人均3.6平方米到現在的28平方米,中國不僅創造了經濟奇跡,也創造了住宅奇跡。
然而居住需求欲望增強的同時是瘋漲的房價。2003年,房地產業被定性為“促進消費、擴大內需、拉動投資增長的支柱產業”,飛速進入“市場化”階段。讓人始料不及的是,cye.com.cn市場這個加速器不僅加速了經濟增長成績的凸顯,也直接加速了問題的產生。
2005年10月,上海湯臣一品樓盤爆出每平方米11萬元的高價,舉國驚詫;緊接著北京也出現每平方米均價7萬,總價至少3800萬的樓盤;2007年,深圳爆出每平方米10萬元的天價房,隨后杭州西湖邊的一套公寓創下每平方米12.2萬元的歷史記錄;就連房價連續10年保持穩定的廣州,2007年2月也躍升為全國房價漲幅榜第三名;2009年,一度冷靜的房價再次升溫,并向二三線城市蔓延。
截至2007年6月底,我國656個城市中仍有70個城市沒有建立廉租房制度;用于經濟適用房建設的資金也少的可憐。以2003年為例,這一數字只有622億元,僅占當年商品住宅投資總額的9%,之后這個比例連年下降,2007年前11個月,更是降到了4.5%。于是,搬著板凳,扛著帳篷,排隊幾天幾夜只為等一個經濟適用房的房號,成為房地產市場一道獨特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