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核心技術,讓我國的企業全球產業鏈分工中,蟄伏在最低端的環節中。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的僅占25%。
我們曾有一個提法,叫以市場換技術。但我們是否真的換來了技術?
汽車業是中國希望以市場換技術的典型試驗。
我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新車消費第一大國,有各類生產企業5800多家, 2009年汽車產量超過1000萬輛,汽車工業總產值達11000多億元。但在我國的合資汽車企業中,外資30%的資本,擁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潤,而中方企業只得到利潤的30%。
今天的現實是:中檔以上的汽車市場都是合資品牌和外資品牌的天下,發動機、電噴技術、變速器、轉向系統、制動系統、傳動系統、懸掛系統、汽車總線控制系統,依然是我國民族汽車業品牌發展需要突破的關口。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 賈新光
世界上大的公司都在前沿,甚至是比如說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需要什么技術,他們都在那里琢磨,我們想創新不太容易,你想到的東西,人家早就想到了,這是一個我們耽誤了時機,或者是以前沒有考慮長遠的事,現在也是,比如說,你去一個企業問,20年以后的車是什么樣的,他回答不出來,所以這是第二個問題,沒有一個戰略發展,和長遠的發展,這么一個概念。
1964年到1970年,我國相繼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氫彈,成功發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兩彈一星是中國那個時代的驕傲。但就是在那個時候,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正發生著革命性的技術巨變。1971年,美國英特爾公司發明并推出了全球第一臺商用計算機微處理器,從那個時候起,人類開始走向信息時代。
技術創新政策倍受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世界各國相繼制定了關于技術創新的戰略計劃,尤其是歐盟成員國,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制定或修訂技術創新政策,重視從戰略上構建相關機制以提高國際競爭力。世界各國,在發展面前,展開了一場創新的競賽。
英國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建立國家創新體系,并把它列為政府的首要任務。1993年,英國頒布的科技白皮書中就把創新列為基本國策之一。
1995年11月,日本國會頒布實施了《科學技術基本法》,并在其提案理由說明書等文件中明確提出日本未來發展將以“科技創新立國”作為基本國策。
1997年,韓國政府頒布實施了《科學技術創新特別法》
1999年7月,法國政府正式頒布實施《技術創新和科研法》。
2004年12月,巴西的《科技創新法》經總統批準出臺,這是巴西科技進步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2004年美國投入巨資,加緊推行一系列被稱為“美國創新基礎”的重大研究發展計劃。
在科技創新問題上,我國的幾代領導人也十分清醒。
1978年3月,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人意料地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
1995年5月,江澤民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提出,中國將努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2003年,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提出人才強國戰略
2007年,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放在了最重要位置。
【胡錦濤十七大同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cye.com.cn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
60年前,我國還充斥著80%的文盲,小學入學率僅有不到20%,初中入學率僅為6%,而高等教育更是鳳毛麟角,每年全國的大學畢業生僅有兩萬一千人。
60年后的今天,我國目前總人口中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超過8000萬人,位居世界第二;
至2009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達2263所,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為2907萬人,居世界第一;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繼2002年突破15%進入大眾化階段后,2008年達到23.3%;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占據世界的份額已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46提高至目前的1/7。
以不足全世界3% 的教育經費,支撐起全世界20% 以上的受教育人口,我國完成了從世界頭號文盲大國到教育大國的歷史性跨越。
而伴隨著投資巨大的“211”、“985”工程的實施,我國高等教育與世界一流的距離正在拉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