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同學少年都不賤》里女主人公趙玨歷盡滄桑,一天聽到收音機里傳來總統遇刺新聞,對自己說:肯尼迪死了,我還活著,即便不過在洗碗。試想,在互聯網時代,會不會出現這樣的版本,某QQ號對自己說:我的前主人死了,我還活著,即便不過換了另一個主人。
QQ號能當遺產嗎?
老呂是高中語文教師,有一天他突發奇想,計算了一下從手機時代開始,自己到底用了幾個號碼。然后,從記憶的深淵里將一個又一個的號碼給打撈出來,寫在一張紙上。然后又突發奇想,撥打這些號碼,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景?
剩下來的事情就有點出乎他的意料了。
第一個號碼就打通了。是一個女人的聲音。在片刻的驚詫之后,問老呂在嗎?那邊說,誰是老呂啊,我不認識啊。他又說,咦,明明是老呂的號碼啊,那邊說,您打錯了,然后將電話給掛上。
第二個號碼也通了。也是有禮貌地掛掉。到第三個,那邊有點暴跳如雷,說,怎么又是找老呂啊,我跟你說啊,老呂早就死了,我不是老呂。
老呂死了,可,老呂的電話號碼居然還活著。并且是全部活著。這事情真是邪門。后來是專門討教了移動公司的朋友,那邊說是,為了節省號碼資源,一個號碼在封存了一段時間后,就會重新放出來,算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緊接著,他又有了第三個奇想:“有一天,或許是明天,或許是后天,或許是大后天,總之是一天,我死了。對啊,我死了,我的QQ怎么辦?”于是他讓班上的同學討論這個問題:“我們死了,我們的Q Q怎么辦?”最多的建議是作為遺產留給死孫后代用。
QQ號根本就不屬于你
然而,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卻讓老呂和他的學生們的討論變成了“玄談”,因為QQ號根本就不屬于個人,沒有這個前提,談何繼承?
據媒體報道,沈陽王女士的丈夫徐先生喪生車禍,徐先生的QQ郵箱里保存了大量兩人的愛情信件和照片。王女士想整理這些信件和照片,以留作紀念,但苦于不知老公的Q Q密碼,只好求助騰訊公司。
騰訊的答復是,根據互聯網慣例,一般的網民和各種網絡相關產品運營商之間有協議,網民只有QQ使用權,沒有繼承權,只有網絡公司才享有相關版權和所有權。
這就意味著,王女士要想找回照片,就得按照“找回被盜號碼”的方式操作,除提供用戶本人的基本資料和聯系方式外,還得提供號碼的使用資料、密保資料,QQ好友“確認”,全部程序走完,才能拿到密碼。
南都記者進入騰訊QQ 2011的安裝程序,在長達一萬二千字的《軟件許可及服務協議》中,的確發現了相關約定:“QQ賬號的所有權歸騰訊,用戶完成申請注冊手續后,獲得QQ賬號的使用權。用戶注冊QQ賬號后如果長期不使用,騰訊有權回收帳號,以免造成資源浪費。”
法律尚不保護“虛擬財產”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亞太網絡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劉德良長期從事互聯網法律研究,是國內網絡法的研究領域的權威,他認為從QQ號碼的功能和取得方式來看,它在本質上跟既有的手機和電話號碼沒有什么差別。根據用戶與騰訊公司的協議來看,QQ號碼是用戶使用騰訊公司服務的一個憑證或賬戶,其所有權屬于騰訊公司、使用權歸用戶。
對于目前流行的認為Q Q賬號屬于虛擬財產,應該歸屬于用戶的觀點,劉德良認為:“這是混淆了賬號和賬戶。作為賬戶,我們實際上更看重的是其中的內容。作為賬號,它僅僅是一種系統管理中的身份憑證。正如我們銀行里存款賬號本身實際上只是相當于存儲在銀行管理系統中的身份,而其賬號(戶)中的存款貸款記錄則更為重要。如果撇開賬號項目下的具體信息內容來談論賬號本身的財產性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實際上,在該案中,爭議的理由之一是QQ賬戶下有死者身前的照片、Q Q幣等,因此其配偶認為QQ號碼是其夫的虛擬財產,要求繼承QQ號碼。
據悉,早在2003年底,由業內起草的《保護網絡虛擬財產立法建議書》已呈送至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但是截至目前,包括網游玩家的游戲賬號以及其賬號內的虛擬物品等虛擬財產還是沒有得到立法確實的保障。看來,要弄清“虛擬財產”到底是什么玩意,并對其加以法律保障,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虛擬遺產”催生新的產業鏈?
“我們死了,但網上信息還在,這些屬于我們的信息何去何從?”在最新出版的《生命終結后的數字生活》一書中,作者埃文·卡羅爾和約翰·羅馬諾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他們創辦了一個名叫“超越數字”的網站,幫助人們處理死后的網上信息。
據了解,目前在英、美、瑞士等國家,已紛紛成立了一批公司,幫助人們處理死后的數字資產。Entrustet是一家總部位于美國的管理數字遺產的互聯網服務公司,公司創始人表示:“互聯網網站沒有相關政策,真是太荒唐了,人們在這些賬戶上投入了實實在在的金錢,它們擁有經濟或情感價值,它們是實際資產。令人惋惜的是,人們正在忽視它們。”
世界著名微博網站Twitter曾規定,親屬在提供賬號持有者已去世以及他們有權處理后事的證據后,可以選擇刪除或存檔賬號。
英國律師也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英國歐文·米切爾律師事務所認為,人們的電子郵件、網絡銀行以及社交網站等詳細資料,應該被列入正式法律文件中。該機構的克里斯·沃頓說:“我們建議人們,要像處理現實生活中的情況一樣,處理好網上的‘身后事’。與現實中的資產、銀行儲蓄、投資等細節一樣,也要明確網絡生活與資產的細節。”
《生命終結后的數字生活》的作者提供了細致入微的建議,比如事先將郵箱設置成這樣的自動回復:“尷尬的是,我已然不在,朋友,在另一個世界咱回見,干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