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同一家TOP10企業,人家之所以涉足養老地產,是因為有全產品系的產品戰略,是因為有幾十萬業主,而且品牌忠誠度高,業主愿意給父母買房。所以企業在社區內配套了一定比例的老年住宅,使子女與父母住宅同一個社區里,彼此可以相互照應。有些企業顯然缺乏這種戰略設計,也缺乏必要的資源和能力支持。把養老社區獨立地建在配套設施不足的郊區,有多少子女舍得,有多少父母會留下離別、孤獨的淚水?這是養老嗎?這或許又是有些企業盲目學習標桿企業的誤區。
因此,養老地產投資商必須回答幾個問題:
一、投資養老地產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是否抱持有長線投資理念,短中期內如果不賺錢還會繼續堅持投資嗎?
二、我國福利社會制度建立和養老制度設計是不是一個長期過程,企業甘心充當“民營加油站”的角色嗎?
三、幾千年來的傳統養老模式能在五年、十年改變嗎,為什么我國“空巢”老人很多?
四、養老地產模式設計真的無懈可擊嗎,應然能代替實然嗎?
五、如果以養老地產之名,行住宅銷售之實,這種繞開“招拍掛”的曲線是不是不能滿足規模和持續性增長要求,是不是有政府資源關系風險,是不是有一旦銷售不暢而引致企業“心肌梗塞”的風險?
六、最終,是服務商對投資負責,還是投資商自己埋單?
不要喊口號,也不要劃大餅,請投資商告訴自己,自己對我國養老產業的評估、未來遠景的規劃以及實現目標的策略是什么。房地產開發商的處境的確比較困難,而且今后市場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必須要盡快尋求戰略轉型。但轉型不意味著都往養老、旅游、商業地產領域擠,否則就可能造成撞車,甚至出現結構性市場泡沫。
說這些,本人絕不是反對養老地產,目的是通過拋出這些常識問題啟發大家深入思考,不至于犯常識性錯誤。對于養老,本人也已做出前瞻性的適當安排,而且曾多次在公司內部會議上提醒員工:與其在網上與陌生網友聊天,為什么不拿起電話與父母聊天?捫心自問,自己做到了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