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與來自北上廣深20 多家創業公司、創投VC 基金與創業媒體人士齊聚古都西安,參加陜西省互聯網大會,考察與見證陜西省、尤其是西部重點城市之一西安的互聯網創業氛圍,通過參加項目路演檢驗互聯網創業項目的品質。
1.影響創業的三大要素
國內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互聯網創業方興未艾,久盛不衰,二三線城市互聯網創業則明顯呈東高西低、發展不平衡之狀況,比如同樣是二線城市,杭州的互聯網創業則長盛不衰,從早年的阿里巴巴到近幾年電商、社交傳媒、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再比如江蘇南京、無錫、蘇州以及福建廈門的互聯網創業熱情與項目品質也相當不錯,西部二三線城市中以成都、重慶、武漢和西安較為引人關注。
大凡互聯網創業的興盛與否,與三大因素較為緊密相關:一是大學生資源,凡是大學較為密集、有大量大學生資源的二三線城市中大學生創業較多,而較符合大學生創業的往往是“輕資產類”的互聯網創業項目,對起初資本需求不高,對“智本”(IT 網絡知識)要求較高。二是“城市文化”相當重要,較休閑、鼓勵創新、創意的地方較易催生互聯網創業(像成都、廈門的游戲業較發達就是明證)。三是創投機構、天使VC 扎堆較多,凡是VC、天使投資人很少光顧的二三線城市,互聯網創業基本上“水枯魚竭”。
其次看該城市政府(高新技術園區)是否相對較開明、透明。我在西安半開玩笑說過, 我考察一個城市互聯網創業的角度, 就是看那個城市領導開大會的發言,“照本宣科”的地方很難有很創新的公司冒出來。雖然可能有失偏頗, 但是道理大家都懂的。
從上述三大要素來看,與西安同處類似境遇的國內二三線城市不在少數,如何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鼓勵創新與創業,以創新驅動創業,以互聯網新經濟驅動傳統經濟轉型, 以科技金融促進互聯網創業,是各地政府面臨的重大機遇與挑戰。
2.有所為,有所不為
對年輕創業者而言,在二三線城市要想誕生一家世界級或國家級的成功互聯網企業(像騰訊、百度、阿里)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使命”。從本次西安路演的18 個互聯網創業項目中,純粹移動互聯網社交類創業項目,西安的剛剛起步,而放眼全國,無論是微博、微信,還是陌陌等創業公司都“嚴陣以待”,做互聯網本地化O2O 模式的,前有點評、丁丁,后有到喜啦等。難怪在西安互聯網創業項目路演會上,創新工場的朋友語重心長地建議西安互聯網創業人要常去北上廣深走走瞧瞧,甚至要拉欲投資的創業項目整體搬遷至帝都、魔都,引來西安本地“勢力”的非議。其實,要做一款“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互聯網應用,僅在西部二三線城市已經遠遠不夠,因為創業項目還未啟動,作為初創人,你在信息流、資金流與人才流上可能已經落后于一線城市的初創人。
3.接地氣
難道二三線城市(尤其是西部的)互聯網創業項目就沒有機會了?我看并不是。
通過此次古都西安互聯網之行,我認為二三線城市互聯網項目若能緊密結合本地的資源,較“接地氣”,還是很有“錢”景。
比如在旅游、農副食品、教育、游戲以及互聯網技術( 工具類) 等領域,西安都有其獨特的資源。若這些創業項目能較好地把互聯網IT 技術與本地資源嫁接并能較快地找到盈利模式,則不失為一種成功的互聯網創業項目,而且將來被收購的可能性不小。這就是我所說的“小而美”、小有特色的互聯網創業項目。相反,若二三線西部城市的互聯網創業青年一味追求打敗“阿里、百度、騰訊”成為互聯網新霸主,成功概率則大為降低。
走“小而美”與地方資源與特色結合之路,是西安等諸多二三線城市互聯網創業的方向。二三線城市的互聯網創業者,要學會有所為、有所不為,因勢利導,克敵制勝。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