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風生水起,但大部分電子商務企業卻面臨盈利難題。這些企業該如何破局?是走標準化的量產路線,還是采取非標準化模式——針對不同客戶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產品?
走在杭州的大街上,筆者時常會看到“XX淘寶店”的字樣。偶然進入街邊一家不大的服裝店,三位營業人員正在忙著給衣服拍照,從她們的口中時不時蹦出“網店”、“快遞”等詞語……這一幅幅場景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至少在杭州,這個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阿里巴巴的故鄉,電子商務已經深入人心。
留下這一印象的日子是9月10日。就在同一天,同樣在杭州,一場激烈的辯論拉開了由阿里巴巴主辦的“第七屆網商大會暨第六屆西湖論劍”的大幕。這場主題為“新網商·新文明”的討論向觀眾展示了電子商務的盈利之道。
深陷盈利困境
“我常把電子商務比喻成一汪很透徹、清亮的水,然而當大家一下子跳下去,才發現水很深,不會游泳的人會馬上淹死。原因很明顯:競爭太激烈了,你能想到的別人都能想到。”在論壇上,1號店網上超市董事長于剛用一個簡單的比喻道出了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
如今,電子商務企業盈利的并不多。從在場嘉賓的討論中了解到,也許20%的網店還能堅持下去,80%可能堅持不下去了。
究其原因,就是兩個字——成本。
也許很多人會說,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相比,節約了店面租金、人員工資和水電煤等很多成本。這話不假,但是“電子商務卻多出了包裝成本和配送成本”,《創業家》雜志社長牛文文說。
此外,電子商務還面臨著由體驗問題所引起的附加成本的問題。湯斯敦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沈興鐘做的是戒指等首飾生意。他給我們講述起了自己的經歷:“有一次,我們把戒指發給客戶,可是尺寸老是不對,來來回回,前后退回來5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