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四:需要引入公共選擇理論嗎?
公共選擇是核心,政府應該是公眾和企業之間利益關系的調節者
供水行業近年來走入低價低質的惡性循環,業界對其關注度很高,價格制定者將供水和其他公共設施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對企業的訴求關注較少。而實際上,供水行業的商品屬性也應該被考慮。具有公益和商品雙重屬性的供水行業應該如何開拓新思路,幫助行業擺脫困境呢?
上海城投戰略部資深研究員王強研究了英國供水行業的發展,英國在供水行業發展中認識到,首先把水作為一種商品,然后通過政府介入管理、監管,采取制度維護公共利益,使供水的服務質量越來越高。英國在水務改革中,不僅進行了產權改革,還把政府和企業分開,政府直接進行授權專營,水務行業由政府管理的公共事業變成了企業經營管理。政府的職責由直接投資轉向戰略投資,并推出了獨立的監管體系。
因此,王強認為,國內的供水應該是具有公益特性的商品,其公益性不應該單單體現在價格上。我國應該借鑒英國經驗,進行水務改革,由企業、社會和公眾應該一同確定價格機制,使政企真正分離。在這其中,需要對原來的思維模式進行反思,建立供水新思維。
如今,公共服務去政治化已成了國際趨勢。引入公共選擇和集體行為的理論,是供水等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也是公民社會供水的新思維。傳統的思維中,供水服務要么是政府實施的,要么是簡單的特許經營,即政府交給企業委辦。新思維中,公共選擇是公民社會制度的基石,是核心。
王強提出,政府不應該是監管者,而應該是公眾和企業之間利益關系的調節者。政府應該采取授權專營模式,直接授權企業自主經營,包括通過消費者參與、通過公眾選擇進行最后的決策,設計靈活有效的系統性制度。
熱點五:怎么有效與公眾溝通?
行業自身提高社會責任感,打造話語平臺,并引導媒體宣傳
在公眾眼中,水務行業是一個暴利壟斷行業,經常會有水價高、水質差的批評聲。經過10多年發展,水務行業中一批有擔當的企業已經成長起來,對此,這些企業需要牽頭做一些整合工作,改變公眾對行業的印象。
有企業認為,業內主動倡導提標的理念,將對改善行業形象有很大幫助。中國水務投資董事長王文珂說:“現在行業內很少呼吁主動提高水質標準,但是業內不主動提,標準也早晚會在社會壓力下提高。業內應該主動提出供水水質提高到什么標準、污水排放標準提高到什么水平等問題,必須具備與社會普遍認識水平和意識的領先狀態。”對此,北控水務董事長張虹海也認為,水務行業有必要主動提高標準,不能只顧及企業利益,而應該增強社會責任感,考慮消費者利益。然而,業內主動提高水質的難度也很大。近期來看,僅有一兩家企業提出或進行,不足以帶動整個行業進步。
加強與公眾的有效溝通,還需要做一些現階段可以進行的工作。首創股份董事長劉曉光給出了幾點建議:第一,打造行業話語平臺,水務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一個平臺發出自己的聲音。企業做水處理也有很多困難,在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取得合理收益并不是那么容易,話語平臺可以把企業這些問題反映出來,取得CYE公眾的更多理解和支持。第二,引導媒體輿論宣傳,水務行業的宣傳應該慎重,并講清楚行業的理念。比如水價調整時,媒體可以多報道一些水價成本的變動和水價的構成,讓公眾明白水價為什么調整,這樣就不會引起公眾過度的反對。
同時,余紅輝認為,水務行業是一個大行業,企業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動產業發展。行業內企業的合作與交流也要加強,可以建立一個溝通平臺或一種溝通機制。比如不定期地組織圓桌會議,讓更多想了解水務行業的人參與進來,不僅有利于企業交流經驗、整合資源,還可以聽到公眾的聲音和建議。
■觀點貢獻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水網總編輯傅濤 啟明創投合伙人張勇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余紅輝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羅桂連 上海城投戰略部資深研究員王強 中國水務投資董事長王文珂 北控水務董事長張虹海 首創股份董事長劉曉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