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對外開放、進行全面的經濟改革以來,尤其是私營企業(yè)迅速成長的最近十年,這個國家高管的薪酬模式與美國和歐洲高管的薪酬模式越來越趨近了。
與美國同行業(yè)公司規(guī)模相當的高管相比,中國高管的收入從數字上看是美國同行的一小部分。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在中國,高管的薪酬超過數千萬元(1元=16美分)就會被視為天文數字,而且會引發(fā)軒然大波。2007年,中國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China Stone Management Consulting Group)利用公司年報披露的薪酬數據,分析了中國市值最大的200家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狀況,這是對高管年薪進行的最近一次研究。他們發(fā)現,64.8%的高管獲取的薪酬介于10萬到50萬元之間(大約相當于1.6萬美元——8萬美元之間),19.5%的高管獲取的薪酬介于50萬到100萬元之間。
2008年,當保險和金融服務公司平安保險集團的董事長和首席執(zhí)行官馬明哲6,600萬元(合1,050萬美元)的年薪被披露之后,公眾嘩然。然而,他的薪資水平比聯合健康集團(UnitedHealth Group)首席執(zhí)行官史蒂芬·赫姆斯利(Stephen J. Hemsley)的薪酬水平還相差甚遠,赫姆斯利以1.02億美元的年收入躋身《福布斯》(Forbes)雜志2011年收入最高的美國高管榜單,這些收入包括執(zhí)行股票期權計劃所獲得的收益。
而另一方面,高管的薪酬在中國一直籠罩在神秘的面紗之下。大部分中國上市公司——也就是那些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只披露高管個人的薪酬總數。這樣的數字因為漏掉了隱性收入和額外的獎金等收入,所以,通常并不能反映他們的實際總收入。就這點而言,這些收入只是薪酬冰山的一角。
那么,中國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數字準確嗎?中國高管薪酬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間接薪酬
對中國的高管來說,收入的主要來源并不是年報公開披露的年薪、紅利和股息,而是隱性收入。
一家國有企業(yè)的典型高管很容易獲得隱性收入,因為他們的職業(yè)費用水平極具彈性。一位接受訪談的公司高管談到,一頓平常商務餐的花費可從1,000元到1萬元不等。就海外商務旅行而言,高管可以通過“消費權”(consumption rights)的靈活配置和靈活使用來獲得并轉移收益,這些權利包括辦公費用、差旅費、招待費、通訊費、海外培訓費、董事會會議費以及會議費等費用的報銷。
高層經理人比中層經理人則有更大的操作空間。金融雜志《證券市場周刊》報道,2011年4月,石化巨頭中國石化(廣東分公司)的高管花費了數百萬元消費葡萄酒。此外,國有企業(yè)為其員工建房也很普遍。
公司的這類支出會列入在職消費(on-duty consumption)或獎勵項下。在美國,類似的在職消費在高管薪酬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且在聘任合同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而在中國,這種在職消費則是不透明的,而且已經成了很多高管收入的重要來源。
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在于:深圳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對公司年報披露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稱,高管的在職消費可列入行政管理費用。因此,我們可以從上市公司的“行政管理費用”中瞥見某些高管的隱性收入。
北京師范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yè)發(fā)展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主任高明華,將“行政管理費用”與在職消費和年收入進行了比較,并計算出了中國100家最大上市公司2010年的在職消費與當年的年收入之比。其中有10家公司的在職消費超過了年收入。
華東師范大學楊蓉教授在2011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數據集——研究的根據是1,320家上市公司從2002年到2009年的數據——中所有公司的平均在職消費均超過高管平均薪酬的兩倍到50倍,而且這一比例近年來還在不斷增長。的確,除了2008年因為全球金融危機而稍有下降以外,從2002年到2009年,中國上市公司在職消費的增長曲線一直在陡升。
包括南京大學商學院陳冬華教授在內的很多研究者的分析表明,這種隱蔽的在職消費與公司業(yè)績沒有什么相關性,或者存在負相關關系。而在國有企業(yè)中,在職消費則與公司業(yè)績存在著顯著負相關性。
除了在職消費以外,在某些情況下,隱秘獎金也是高管的一個主要收入來源。一位受訪者談到,2008年年末,中國一家證券公司發(fā)放了3億元現金的獎金。主要的受益人是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通常情況下,這類慷慨的獎勵會進行特殊的賬務處理,所以,公眾無從知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chuàng)業(yè)者、創(chuàng)業(yè)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chuàng)業(yè)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