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業優點眾多,吹毛求疵反而不太恰當。但雞蛋里挑骨頭恰恰是我等人士的行當。家族企業的運轉當如瑞士手表那般精準嚴密,但事情往往不盡人意,由此催生了一個行業,專為家族企業解除“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在本文及本專欄接下來的大部分文章當中,我將探討大多數家族企業深陷困境的原因。這件事情別人也做過,但我覺得直擊新老一代企業管理者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像家族企業顧問慣常所作的那樣,只著眼于家族王朝的繼承者——更有助于我們認識和解決問題。
我們先來看最常見的問題:家族企業創始人(通常是男性)出于子承父業的希望安排子女進入公司后,往往無法適當地調整心態,從一個父母的角色轉變為導師;這兩種角色看似相近,實則涇渭分明。父母的角色主要是保護孩子——這近乎天職,愛子是與生俱來的本能。父母會盡可能保護孩子免受傷害,遠離潛在的危險。導師則是栽培學生的專家資源:學生與其共事,耳濡目染,鍛煉技能。如若師生之間建立友誼,則裨益更大,但這也不是成功的關鍵。
父母可能會過于保護孩子,以致將其物化,變成自己的投資或“作品”。父親往往認為自己最了解孩子,禁不住要做自己認為對“心肝寶貝”最好的事情,常常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即便美國總統也未能幸免:當奧巴馬眼見自己的醫改案在最高法院的口頭辯論中面臨“腰斬”——可見該法案對他來說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他立馬就急了,被憤怒和保護法案的沖動蒙蔽了雙眼,在法院裁決未定的情況下威脅法官,實乃愚蠢之舉。為了達成目標竭盡全力無可厚非,但錯判形勢,威嚇他人則是另一回事了。這就是過度保護孩子的父親所做的事情:一旦牽扯到“孩子”,理智就拋到九霄云外了。
企業創始人如果對子女采取控制的態度(跟第三方欺負新人是兩碼事),往往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如果你教導某人必須按你說的那一套去做,他就會產生逆反心理。當你支使別人如何行事,對方心里的第一反應保準是“你讓我這樣做是不是?我偏不這樣……”
相比之下,如果是導師的教導,就不那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但即便是導師也要注意自己的態度。有時候他們的權威會讓人聯想到父母,于是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尋求自主權,原因無非是要找回自我認同或建立自尊。教導孩子怎么做生意最好,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我曾經覺得這是兩代人同在一個屋檐下工作所必然面臨的困境。但最近,我看到一個家族企業以一種優雅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效果出奇得好:企業創始人是兩名大學生,在公司發展壯大、業務順利運轉之后,其中一人讓自己的父親加盟,使經營多了些智慧,多了些價值,方向也更加明確。
幾周前,在我的協助下,青年總裁組織(Young President’s Organization)的一個論壇組舉辦了一次靜修:9名非常成功的企業總裁為了做更高效的領導者,決定參加靜修尋求心靈的升華。其中一位參與者名為威廉·埃利亞斯三世(William Alias, III)。他在公司創立不久并顯示出盈利的跡象后,與合伙人一道邀請他父親加盟,掌握公司三分之一的所有權。在他們看來,威廉父親加入董事會是一個“三贏”的選擇。下面跟大家講講事情的原委: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