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年期一樣,關于P2P行業的各種方向性監管意見仍然不斷出現,可明確的法律法規就是不出現,讓整個行業仍然無法和“非法集資罪”徹底劃清界限。 2015年互聯網金融六模式
2015年剛剛開始,一起展望下互聯網金融這個年輕行業的未來。
如果說2013年底的時候仍然有很多企業和資本沒有意識到這個風口,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可真是火力全開玩命投入。同時,在2014年第三季度,互聯網金融的標桿產品余額寶第一次出現規模下降,可以看做這個行業蛻變的重要節點。榮耀和光芒從余額寶和貨幣基金身上褪去,散落到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中去,現在終于可以肯定互聯網金融這個新詞不會像“互聯網思維”一樣成為難以明確內涵的笑柄。
以下是我認為會在2015年有進展的六種互聯網金融模式,托互聯網快速迭代迅猛發展的福,它們是風口還是懸崖很快就會見分曉。
一、集火手機支付的第三方支付
當支付寶通過PC端收費的做法把用戶引導向手機APP支付寶錢包的時候,可能未來方向還有疑問;當蘋果扔下iBeacon推出Apple Pay之后,所有人都會明白支付的未來在手機這個終端上,不管是銀行卡還是PC端,商業價值最高的消費行為都會慢慢被手機這個移動支付怪獸蠶食掉。不能占領手機,支付就沒有未來。
曾經熱鬧非凡的第三方支付市場,會出現金融領域少有的自然壟斷,大部分互聯網企業和金融機構都沒有能力獨自參與這片殘酷紅海的競爭。
支付寶牢牢掌控著中國網民的消費行為,這從2014年底的十年賬單秀中就能看出,如此驚人的數據積累無人可以撼動。可微信這款超級APP又在掌控所有人的手機使用時間,即便走下神壇,也沒有廠商敢肯定微信不會突然把自己代替掉。2014年的微信紅包突襲沒有對全局產生什么大影響,支付寶的市場占有率仍然在上升;可是反過來看,沒有微信群的社交關系鏈支撐,其它產品對微信紅包不會產生任何威脅。2015年,支付寶的全面推進和微信支付的單點進攻之間,我認為結局仍然和2014年差不多:支付寶錢包和微信支付之間難有重大格局改變,只是這兩家身邊的競爭對手們日子會更加難過。老大老二打架,必然是老三老四遭殃。
至于Apple Pay,這個根本不留存交易數據只提供交易通道的模式,從理論上說具備改寫競爭格局的能力?墒菑你y聯和銀行的反應速度來看,我認為最大的可能是支付寶和微信賬戶直接可以登陸Apple Pay,傳統金融機構的賬戶繼續被互聯網架空。
關于巨頭們死磕支付,最令人向往的場景還是打車軟件之爭,如果沒有考慮到兩位干爹背后搶奪移動支付用戶習慣的價值,區區打車軟件不太可能具備如此燒錢的實力。今年打車,你猜是少花錢、不花錢還是能找機會掙點錢?
二、等著另一只靴子落地的P2P
曾經預計2014年下半年會有明確監管規則和行業洗牌的P2P,就這么提心吊膽迎來了2015年。和一年期一樣,關于P2P行業的各種方向性監管意見仍然不斷出現,可明確的法律法規就是不出現,讓整個行業仍然無法和“非法集資罪”徹底劃清界限。
所有人都知道P2P這個行業已經太擁擠了,大量資本同時進入讓P2P平臺在全國范圍內遍地開花,根本無需考慮怎么盈利、怎么風控,只要能把網站架起來,就有敢給高收益的資產找上門,也有敢博高收益的用戶拿出真金白銀。
這樣的亂局并不能靠自律得到改善。可以預見,2015年進入P2P領域的企業會越來越多。按常理說,P2P的直接融資模式與銀行的間接融資模式在邏輯上是矛盾的,兩者不該有直接沖突的機會?墒窃谥袊,銀行仍然是最大的金融資產擁有者,之前的信托、券商等都曾承擔銀行資產通道的角色。P2P行業的資產規模仍然太小了,就像五千億之前的余額寶曾顯得永遠不會遇到增長瓶頸一樣,必須達到足夠的規模才能看出P2P模式未來能走多遠。
盡管包商銀行和招商銀行在P2P上的嘗試都暫停下來,在2015年銀行與P2P的關聯還是會越來越多。例如近期中信銀行與宜信達成的資金托管協議,是第一次銀行介入P2P資金托管。一旦這個領域有明確監管法規可以執行,能否找到大銀行提供資金托管信譽背書會立刻成為P2P行業洗牌的起點,現在依靠P2P業務小型第三方支付更會遭到滅頂之災。
三、借力風口起飛的流量販子
很多號稱是互聯網金融的項目,說的好聽一點是互聯網創新金融渠道,但實際上就是一群流量販子罷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門戶網站們紛紛做起理財和P2P的生意。不方便點名,但是這些靠新聞發家的網站究竟有什么做金融的實力呢?歸根到底,這樣做無非是把手里的流量變現而已。同樣的門戶廣告已經導流作用日漸萎縮,那么把做新聞樹立的牌子和擁有的流量導入自己品牌的理財項目中去,絕對是利益最大化的高明選擇。
在2015年,這樣打著“理財”旗號把各種資源在互聯網金融領域變現的行為會越來越多。門戶網站可以賣牌子賣流量,小網站和APP可以直接代銷有返點的理財產品,各種公司資源都可以投入這個就算不盈利也可以立刻有大量現金流入的行業搏一把。
新浪微財富為五千多萬壞賬兜底說明整個行業風險很低嗎?恰恰相反,剛性兌付只會讓風險更加集中,咱們在2015年一定可以看到母體與債務巧妙切割的案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