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9日連續兩天,由本報率先報道的中國銀監會出臺“商業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派人在銀行網點銷售”銀保新規一事,連日來不僅在四川省內銀行、保險兩大行業引起巨大反響,眾多市民也紛紛打進本報電話發表看法。
一些市民表示,銀監會的新規出臺得非常及時,“這就好比不允許醫藥代表穿白大褂進醫院賣藥一樣,雖然保險人員可能更專業,但流動性大,一旦發生誤導,銷售者將無從投訴。”
“早就該管一下了!”市民張女士說,自己去年10月原本打算在一家銀行存1萬元定期,一個身穿制服的小伙子向她推薦一款理財產品,說是比銀行儲蓄收益高,還有保險贈送……今年10月,當保險公司打電話提醒張女士需要續交保險費時,她才反應過來原來買成保險了。咨詢后張女士大吃一驚———如果退保要損失5000多元。“原本是去存錢的,結果被忽悠成了保險,你說我該咋辦嘛?”張女士憤怒地表述。
僅僅兩天,就有十多位市民向本報反映曾親身經歷“存款變保單”的事情。由此可見,此類誤導絕非個案。那么,客戶究竟該如何防止“存款變保險”的事情發生?昨日,一位曾經從事銀保銷售的業內人士向成都商報記者揭秘了一些不良銷售人員在推銷銀保產品時存在的四大陷阱,希望借此提醒市民當心。根據投訴比例,這些陷阱依次是:過分宣傳高收益;不說是保險,說是儲蓄(隱瞞費用扣除);存款送保險陷阱;混淆身份。
我們希望借本組采訪提醒銀行和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不斷督促自己的銀保銷售人員:誠信銷售,遠離誤導。
他們是如何“上當”的?
防“存款變保險” 市民需注意四大陷阱
為何會有如此多的客戶接連遭遇“存款變保險”?他們又是如何被銷售人員“忽悠”的?經過對十多位客戶電話投訴的整理以及業內人士講述,我們總結出了銀保銷售的“四大誤導陷阱”。
陷阱一:高收益
去年12月,市民張婆婆在某銀行的10萬元5年期存款到期。當她去銀行網點準備再次轉存5年定期時,一位穿制服的年輕女子主動過來向老人介紹說,他們銀行新推出一款理財產品,“光保底收益都有7%,此外每年還有分紅,去年分紅有4%,比存在銀行合算……”在這位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張婆婆辦了這款“理財產品”。后來發現,所謂“理財產品”其實是保險。
記者點評:投訴的客戶中,90%表示是受了高收益的誤導。就此,業內人士表示,分紅保險產品的收益每年都是不確定的,過去的業績僅做參考。此外,據調查,該款產品所謂“保底收益7%”也很不靠譜,7%應該是5年的保底收益才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