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市場對經濟的未來部署和預期給予了極大程度重視,不過隨著日本大地震的突然來襲,大家關注的重點轉移到地震及核污染上來,反而淡忘了“兩會”的重要意義。其實任何一次突發性事件都是短期因素,股市真正的運行趨勢將由未來經濟和政策的走向決定。
從溫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理出三條思路來指導未來投資。
其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揮好股票、債券、產業基金等融資工具的作用……”證監會官員和證券系統代表委員在“兩會”期間,也對資本市場的未來發展做了總體規劃。上交所預計“十二五”期間,平均每年新增上市公司50家;深交所創業板市場未來三年將增至1000家。這都表明政府對證券市場仍然給予相當的重視,證券市場在未來一段時期內,融資是最重要的功能。這暗示,在供給量不斷加大的背景下,市場估值水平難以上升,所以對指數的期望不必過高。
其二,“十二五”期間,“新三板”的推出可能非常迅速,這也是新政策給市場帶來的一次交易性機會。最近“新三板”概念股很受追捧,這只是交易性機會的一個方面,更多的機會在于很多投資“新三板”的上市公司,將會獲得不錯的投資收益。其中,一些杠桿率高的公司,或將持續受到資金追捧。
其三,經濟轉型、市場轉型、我們的思路也要跟著轉型。加快經濟轉型絕對不是一句口號,市場在轉型過程中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用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以前的藍籌不再是藍籌,新的藍籌正在產生。這就好比微軟從NASDAQ市場起步,逐步成為美國市場的藍籌股一樣,熱錢會隨著這樣的轉型過程發生轉移,新資金聚集地才能帶來利潤,我們要認真思考的就是這些新的聚集地。
那么,這些可以帶來利潤的新聚集地會出現在哪里?這是一個大課題,不過我們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體方向。我比較看好的是農業和類似于網絡購物這樣的可以顯著改善生活質量的高科技領域。農業是穩定國家、安邦的基礎,科技是持續發展、富國的重要手段,把握好這兩個重要的投資方向,至少我們的投資在未來的安全邊際會比較高。
每一次政策變化對于上市公司的影響都是雙面的:總有些公司會受益,同時有些公司會受損,在一來一去中,就產生了交易性機會。
舉兩個例子:一是之前提到的地產公司賣殼潮。最近,市場中已有不少中小型地產股的走勢和動向印證了這樣的趨勢,這也是在經濟政策調整下很多公司無奈的選擇。因此,對于地產股而言,估值水平的整體下移是不爭的事實,資金撤離也是正,F象,這是我們必須要回避的。同時,賣殼行為意味著上市公司的本質發生改變,脫胎換骨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交易性機會。
二是在“兩會”期間聽到不少代表委員提出,在某些地區試點營業稅、增值稅改革的建議。對于某些上市公司而言,稅制的改變將帶來凈利潤的明顯改變,減輕稅負的同時也在為投資者創造機會。
當然,“兩會”的啟示絕不僅僅是上述簡單的三點,還有很多機會和啟示需要我們好好理解。我的建議是,與其跟在別人后面無厘頭地搶購食鹽,不如認真地研究“兩會”的政策文件,為未來投資指引道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