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決定加強文化產權交易和藝術品交易管理的意見》,明確規定各地文交所的清理整頓工作要在今年6月30日前完成,一紙通知為眾多文交所的生存蒙上了陰影。如今,距離最后大限還有不到4個月時間,眾所矚目的幾家文交所“帶頭大哥”已經紛紛進行整改:掀起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燎原之火的天津文交所轉成國有控股幾成定局,一度涉嫌非法文物經營的鄭州文交所從今天開始正式實施要約交易方式……為獲“免死金牌”各地文交所已開始悄然轉型,以期擺脫可能關門的命運;而被確認為試點之一的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為了能起到示范作用,也開始協調回購份額產品。
天津文交所轉為國有控股
天津文交所率先推出的藝術品份額類證券化交易模式引得社會各界口誅筆伐。從藝術品份額價格的暴漲暴跌到交易規則的朝令夕改,從撲朔迷離的股東身份之謎到天津金融辦的態度曖昧,就如天津貴金屬交易所被視為全國金交所整頓的標志一樣,在各地文交所中,天津文交所的命運無疑最受關注。
雖然天津文交所一直打著國家金融改革創新的旗號,但到目前為止,國家僅明確規定了將重點支持上海和深圳兩地設立文交所作為試點,意料之外地不在名單之列,也讓天津文交所開始著急起來。2月12日,天津文交所發布公告稱,交易所將優化股權結構,并確定由國有企業控股,相關實施細節正在抓緊落實中。有媒體援引天津文交所內部人士之言表示,天津文交所目前正在探討的股權變更,有可能包括天津新金融投資有限公司將來變為天津文交所第一大股東,另外也未排除由一家中央企業控股天津文交所的可能。
事實上,股權機構也是社會各界對天津文交所最關注的問題,與上海文交所和深圳文交所國有控股的股權結構不同,之前天津文交所的絕大多數股東都是民營企業和自然人,這讓人們對其抗風險能力及公信力等產生了疑慮。市場人士根據天津文交所的公告分析,為了繼續生存,擺在天津文交所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獲得當地政府的更大支持;二是尋求有央企背景的股東介入尋求保護,使其公信力得到提升。
而根據人民網近日報道,天津文交所的股權重組事項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國企控股已成定局,相關實施細節正在抓緊落實中。消息稱,這將為天津文交所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鄭州文交所改交易方式
除了天津文交所,鄭州文交所的動向同樣也備受關注。國38號文明確規定的“五不得”中,徹底否定了文交所的“類證券化”交易模式。由于這種交易模式一直被指為是文交所的“死穴”,所以自決定公布以后,不少文交所幾乎都在主動避開“類證券化”交易,并不斷想方設法謀求轉型,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而鄭州文交所昨日就發布公告稱,從3月6日正式實施要約交易方式。與以前天津文交所等實行的即時成交不同,從新的交易規則來看,投資者有賣出意向的,需在每周一、周二通過交易系統申報賣出;此后文交所會將賣出申報公布在網站會員專區;想要買入的會員投資者,則需在周三15:00前登錄網站會員專區,對于有交易意向的賣出申報點擊買入,按照提示簽署相關買賣協議;而在周四,賣出申報、買入申報相互一致,則經鄭交所對買方電話確認買賣成交;最后,對于已經成交的買賣則將在周五公告成交信息。
而來自文交所和業內人士的消息也表明,各地文交所都在盡力在“類證券化”交易上進行調整。如南京文交所一方面在等政府的相關批文,另一方面也在著力轉型,未來很可能將把重點放在文化企業股權融資方面;江西文交所正對交易規則和準入門檻進行修改;深圳文交所則正準備把資產包轉為藝術基金;湖南文交所在對去年已經發售但沒有上市的資產包全部清退完畢后,在近期推出了《魅力湘西》門票凈收益權份額產品,也避免了進入藝術份額“類證券化”交易這一范疇。
深圳文交所回購份額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監管層指定的兩家試點文交所之一,暫停交易近一年的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近日在其網站上刊登了一則由深圳市委宣傳部發布的《關于文交所藝術品權益拆分業務善后重點工作及責任分工通知》,公布了其藝術品權益拆分業務的善后責任分工,并督促其份額產品的初始發行人及交易商回購產品。
雖然《通知》并未公布具體善后工作,對于已停牌交易的藝術品份額應以怎樣的價格來進行回購也未做說明,但據深圳文交所透露,目前收集匯總的信息來看投資人訴求各不相同,還需要多方面協商后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復。為了能起到示范作用,深圳文交所的善后工作必然會從全局出發,保護投資者利益。
文交所整頓成“兩會”熱點話題
文交所從暴炒到被整頓一直是去年以來金融市場的一大焦點,不出所料的是,也成為今年“兩會”的熱點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許欽松就在今年“兩會”就文交所規范管理問題提出提案。許欽松表示,單純叫停文交所不是辦法,發展文化不能“大躍進”,文化建設更需要“潤物細無聲”的生長、要有長期的培養。
全國政協委員、交銀施羅德基金副總經理謝衛則在《關于嘗試開展金融標準化文化產權交易的建議》的提案中表示,目前我國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可喜可憂,處理不當會影響文化產業與金融資源的有效對接。謝衛建議,標準化是文化產業借力金融資源的重要途徑,相關監管機構應該進行積極的探索,在國家統一監管下建設多層次文化產品融資市場,除了推出標準化的文化產品交易外,應該繼續鼓勵國家重點文化產權交易所開展各類半標準化和低標準化的產權交易,從而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產品交易市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