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交易平臺是把雙刃劍 雖方便但如同“隔山買牛”
“新華收藏店鋪試運營期間,誠邀您開通基礎級永久免費會員,出售藏品。”近日,記者收到新華收藏網的一封廣告,廣告中稱:“您還可以申請成為論壇版主,更全方面地展開線上活動。團購平臺:如果您有適合團購的收藏品,我們非常希望您能成為我們的供貨商。商城平臺:如果您是企業身份,也可以成為我們商城的合作伙伴。”事實上,這樣的藝術品網站已經不是獨此一家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火爆,藝術品網絡銷售渠道擴張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文/圖 記者林琳、郭曉昊
專家觀點
藝術品交易難獨立網絡化
廣東公正拍賣行總經理譚練表示,網絡售畫這一方案她已經考慮了兩三年,但始終沒有付諸行動,這與現實存在的種種隱憂有關:“網絡賣畫不太現實。買家們并不會真的在網絡上跟我們交易,頂多先瀏覽我們公司掛在網上的圖片后,再到現場來看實物和交易。”她表示,網上圖片的顏色肯定存在偏差,且自己銷售的作品最便宜也要數千元,貴的則達十余萬元一幅,精明的買家們也不太可能在見到實物之前就掏錢。“所以我除了在公司網絡上擺出繪畫作品圖片外,還是要在公司開辟專門的展示大廳,以供買家前來觀看。”在這種“網絡+現場”的模式中,網絡僅僅起到了“櫥窗”的作用。
但這并沒有令譚練對網絡交易渠道失去信心。“我自己也在網絡上購買藏品。”她上的多數是國外知名收藏品網站,親自前去當地購買很不方便,且成本太高,“我最近就花了10多萬元購買了一個100多年前制作的‘黃金碗’。”
“不能說網絡上全是假貨。”譚練介紹說,身邊的朋友卻不一定敢上網購買藝術品,“他們擔心網上拍下后發現實物‘貨不對板’,比如有的藏品在賣家提供的圖片上看不到任何問題,實際上卻存在瑕疵, 這樣一來,他們還得額外付出精力應付交易后可能出現的糾紛。”
譚練還建議,賣家在網售藝術品時,最好能保證真假。“如不保真,起碼也要表明自己的態度,比如不做瑕疵擔保,另外最好要寫明藝術品來路、出處等。”
趨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