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出版行業恐怕要成為資本眼中的下一個金礦,關鍵原因在于出版行業出臺的新政。
1月初,新聞出版總署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即2010年“1號文件”),這被業內詮釋為出版業的“綱領性文件”,它不僅進一步肯定了民營資本出版的主體地位,而且也為風險投資進入這個行業展開了一幅新的藍圖。
出版新政下資本涌動
過去的2009年,是出版行業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實際上,出版行業的政策破冰從2008年就已經開始。當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對原來一直處于灰色生存地帶的民營出版公司進行了專項調研,首度公開承認了民營出版公司的市場地位。從此,出版行業改革的推進開始牽動資本的敏感神經。
2008年,北京磨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簡稱磨鐵文化)獲得了深圳某風險投資的5000萬元的投資。2009年,新聞出版總署在出版單位企業轉制以及稅收等方面先后出臺相關政策。與此同時,嗅覺敏銳的投資機構已經開始在中國出版行業播種了。2009年7月,達晨創投、湖南湘投等5家創投機構聯合投資中南出版傳媒[12.90 1.34%]集團股份有限公司4.55億元人民幣。弘毅投資入股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兩者都屬于PE投資。
達晨創投上海公司合伙人傅仲宏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達晨創投一直關注的是傳統行業,再加上該機構是湖南省廣播電視產業中心發起設立的一家從事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的專門機構。因此傳媒出身的達晨創投對于文化出版行業政策非常敏感。在資本眼中,出版行業原先非常封閉,現在政策利好,而未來又是內容為王,因此資本進入出版行業正面臨著難得的機會。
新聞出版總署在此輪改革中最為重要的策略是要打造一批跨行業、成規模的出版傳媒集團。這些規模化的出版集團做大做強的重要路徑就是上市,因此,風險投資首先會瞄準一些排名前10位的出版集團,以戰略投資或者PE投資方式進行投資。前文所述弘毅投資入股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就是屬于IPO前的入股。這恐怕是在出版行業“撈魚”最快的方式。
創新力才是投資的理由
“1號文件”明確指出引導和規范非公有資本有序進入新聞出版產業,解放和發展新興文化生產力。其中對于非公有資本放開的說法,被業界普遍看好。清科集團研究中心分析師段寧寧認為,對于VC和PE投資機構來說,出版行業新政顯現出六大機遇:新興出版產業中的機遇;出版產業鏈上下游中的機遇;出版業體制改革重組中的機遇;出版企業融資渠道擴展中的機遇;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中的機遇;政策有目標性傾斜中的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