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不參股幾個文化產業項目,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創投的。近年來,文化產業已成為創投界眼中最具投資機會的“金礦”之一,各類文化產業基金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不過,也有投資界人士用“錢多、人傻、速來”來形容這一行業的非理性,發出“資本是推動產業發展的良方還是毒藥”這個疑問。
日前結束的第八屆深圳文博會上再次傳出交易額創新高的消息。數據顯示,本屆深圳文博會總成交額達1432.90億元,同比增長15.05%。而在同期舉行的2012深圳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峰會上,業內人士在指出文化產業未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指出其存在的隱憂和風險。
政策春風引投資熱潮
據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協會會長、深圳市出版發行集團總經理尹昌龍介紹,在2000~2011年的11年間,中國出臺了100多部配套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這也是目前所有行業中罕見的高頻率、高密度地推出扶持政策。
政策春風頻吹,各地政府積極響應,各路資金開始積極挖掘“文化”金礦。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在本屆文博會上,吉林、黑龍江、海南、安徽、貴州等省份均召開文化產業推介會。公開數據顯示,各省市收獲頗豐,例如吉林省此次重點推介文化產業項目101個、現場簽約項目15個,引進資金近350億元,創下該省文化產業項目單次簽約金額新高。
2012深圳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峰會也得到多家知名創投機構捧場,主辦方將53個項目詳細情況逐個列出,還選取了3個項目進行現場路演。
據投中集團統計,2011年,一共有15只專業的文化產業基金宣布成立,這些基金的總募資規模達381.5億元。
資金涌入:良方還是毒藥?
政策的扶持讓文化產業開始成為投資界的寵兒。清科研究中心數據庫顯示,2011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新近成立的專項基金已超過十余只。另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1年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基金數量已經超過100余只,已經募集資金總量約為1300億元。
此次文博會期間,去年7月成立、有著文化產業投資“國家隊”之稱的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也高調出手,與視訊中國、浙江華數、廈門游家、駿夢游戲以及開心麻花五家企業簽約。
該投資基金總規模200億元,首期募集60億元,由中央財政注資引導,是目前唯一一只中央批準設立的國家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此前僅投資了新華網和中國出版集團兩個項目。此次簽約五家企業,表明其投資步伐明顯加快。
在動輒幾十億募集資金額的文化產業專項基金背后,不僅有銀行、大型文化集團企業的身影,也能看到相關民營企業的身影。在資金紛紛涌入之時,業內專家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張亞男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專項基金如此規模化地成立與涌入產業,對于產業發展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但也引出了“資本是推動產業發展的良方還是毒藥”這個問題,當資本快速集中涌入一個產業的時候,部分企業心態浮躁,追逐資本或將在資本的催化下出現早熟,這也許成為產業快速進入下一個生命周期的信號。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曾指出,文化產業受多方扶持,但不少投機者在拿到補貼、優惠后卻沒有發展文化產業。
對此現象,深圳同創偉業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偉鶴頗有感慨,“現在有一批人貼上文化產業的標簽就可以到處去圈地,有一些產品講得很懸乎,把文化的標簽亂用。當我們在大談文化產業的時候確實要警惕文化產業泡沫!
政策不透明引發投資風險
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文化產業存在巨大機遇已在創投界形成共識,但風險亦不容忽視。
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副總經理陳杭在談到中國文化產業的風險時表示,文化產業充滿各種變化和不確定性,比較難以把握。
清科研究中心此前發布的報告認為,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對文化創意產業投資仍心存顧慮,包括文化產業公益化與商業化的模糊不清等方面。而中國文化產業領域的政策仍存在很多不透明因素,也是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尹昌龍說,“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極強,如果國家在這個產業里面沒有比較清晰的投資政策,這個產業很難得到發展,如果大家對國家文化產業的政策不清晰,這個行業就存在著巨大的投資風險!
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靳海濤對記者表示,現在整個一套有關融資、資本運作的法規都是適合工業、制造業企業的,并不太適應文化創意產業,如果想讓這些產業獲得大的發展,相關的法規需要修改和完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