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即將開啟,創投業的春天來了。擔保公司、銀行、券商、上市公司以及其他在資本市場游刃有余的投資者都把目光投向了創投領域,一些和投資沾邊或不沾邊的人,也志在試水創業投資,把自己的職業定位轉向創投機構項目經理,更是很多年輕人的新想法。
精神物質“雙滿足”
創業板的開啟,也使得創投機構項目經理成為一個令人向往的職業。究其原因首推收入豐厚。目前項目經理年薪一般在10萬至20萬之間,這在深圳、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優勢并不明顯。但年薪后面必標注一條“較好的激勵機制”,至于這個激勵機制究竟是什么,創投機構都不愿公開。而近日一些創業板上市公司過會后,據悉,按事先約定的激勵機制,粗略計算一些項目經理提成將達千萬元以上。此外,創投機構內部跟投機會也十分誘人:個人在為創投機構選擇項目的同時,可以搭創投機構的順風車,自己跟投一部分。一旦項目成功退出,跟投收益也十分可觀。
除了物質收益外,很多人也羨慕創業投資者的生活和工作狀態:閱讀大量的商業計劃書;不停地在法律、會計、投資中介和企業之間周旋;搜集大量的業內信息、赴各地參加各種形式的論壇、結識不同的投資界人士……每一項活動都讓人感到新鮮和興奮。精神上滿足感也成為投資經理這一職業的魅力之一。
不論“出身”但求膽識
什么樣的人可以勝任創投機構的項目經理?目前,在中國做創投的主要有三類人:第一類多出現在外資創投中,他們幾乎都有在投資銀行、證券公司、咨詢公司以及創業方面的豐富經驗,可以稱為中國創投界中的“正規軍”。他們有自己的一套投資理論,投資成果也可圈可點。而相比第一類,第二類就顯得有些“土”了——他們在進入創投領域之前,僅從事了一點與證券有關的活動,甚至進入這一領域時對這一行業還不熟悉。但他們的投資活動與中國的創業投資市場同步,一邊“打”一邊摸索“打法”。目前生存下來的這些本土創投,成績也堪稱斐然。第三類就是近幾年加入到創投機構中的創投新軍。他們原本是經濟新聞記者,或是提供上市服務的律師或會計,或者是基金經理,甚至是和這些都不沾邊的“圈外人士”?v觀目前中國創投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無論專業背景是什么,曾經的工作背景是什么,都有可能“轉行”到創投行業中來。
于是,有人用“不論出身”來形容項目經理。在他們看來,投資經理知識廣泛是必須的,但不一定是某一方面的專業人才:財務方面可以找會計師事務所,法律方面可以找律師事務所。在創業投資方面,只需把握一個大的方向,在專業評估的基礎上對企業發展有一個前瞻性的判斷,把企業管理團隊看得清楚明白就行。不過,對企業前景的預測、管理團隊的判斷以及投資問題的處理和把握等,卻是一門“硬功”,并不一定通過努力就可以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