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家中國的“維基百科”能夠一舉拿下來自德豐杰風險投資公司(Draper Fisher Jurvetson)1,500萬美元的投資?
因為在中國,克隆流行網站仍然是十拿九穩的成功之道。但并不是隨便復制一個就可以成功。有必要對網站進行調整以適應本土文化。而且,注意:它需要比西方的原版網站更加先進。
如果它的CEO能像互動百科CEO、“海歸”潘海東一樣,能在東西方兩種文化中游刃有余,也會大有助益。
潘海東于2005年創立了類似于維基百科(Wikipedia)的網站“互動百科”。這一復制品和原版的差別在于,維基百科是非營利性組織,而互動百科是商業企業,其收入來源是定向廣告,特別是“小百科”這一面向企業的內容打包營銷服務。
互動百科的覆蓋范圍仍然無法與全球性的維基百科相媲美,后者涵蓋了281種語言,6,900萬文章和圖片以及2,800萬用戶。但互動百科是中國市場的領軍者,擁有95%的市場占有率和210名員工,網站的360萬用戶也已經建立起了500萬個條目。
同其他成功的模仿網站類似,互動百科在原版網站的基礎上添加了適應本土口味的設計。網站基于開源的中文wiki軟件,界面簡單易用,用戶可以點擊各類圖片和圖標進入設計巧妙的各個分類中。社交媒體也被整合進網站中。“新知社”方便用戶分享科學信息,“維客小組”供用戶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另外還有交換版權圖片的圖片中心。
互動百科有著它自己的常用用戶鼓勵計劃,投稿者可以通過累積積分以兌換禮物。信息也進行了適當的分類,以使獲取變得更加簡便。例如,有一個名為“人氣排行”的榜單,公布科學、歷史、地理和經濟等不同領域條目的分類排行。
在其最具創新性的功能中,有一個是博物館信息平臺,還有一個每5分鐘更新一次的熱詞榜。“我們像維基百科一樣嚴肅,但同時也有娛樂和緊跟時代的內容,”潘海東表示。
互動正在推行的另一個創新是叫做“小百科”的商業內容打包,可以按照需求定制,由業內專家撰寫。
36歲的潘海東跟隨了第一波從美國常春藤聯盟高校畢業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家的浪潮,回國創辦克隆企業。在2002年從波士頓大學拿到系統工程學博士學位之后,潘海東立即搬回了北京。
潘海東特別能侃,他喜歡講他是怎么引起蒂姆 德雷伯(Tim Draper)注意的故事。德雷伯被潘海東的昵稱PHD給吸引住了,覺得他一定非常聰明。他因此得以和德雷伯會面并得到了啟動資金。
互動百科從德雷伯、北極光風投公司(Northern Light Venture Capital)和DCM風投公司處總共融資3,000萬美元。對于一個用戶生成內容的網站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潘海東對互動百科的未來的還有更大的規劃。他希望為網站建立一個手機平臺。
而且,你猜對了,他正把眼光投向海外公開上市。哪個由硅谷投資的中國初創企業不是如此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