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資本市場是華誼與博納的一次重要較量,這個過程對雙方都是幾多坎坷又充滿戲劇性。2008年6月,華誼向中小板遞交了申請,因為下半年金融危機加劇,華誼不得已撤回申請,又在次年轉向即將推出的創業板。2009年10月,華誼兄弟在創業板掛牌上市。在金融危機的寒冬中,海外上市之路看起來已然封死,博納幾乎絕望時,2010年8月,資本市場突然回暖,2010年12月博納在紐約納斯達克上市。
雖然時間前后差一年,但兩個交易市場娛樂產業其時所處的背景卻天差地別:作為闖關創業板的第一家文化娛樂企業,華誼原本已倍受矚目,而其背后的企業界著名投資人股東馬云、江南春、虞峰、魯偉鼎等,加上演藝界的馮小剛、楊坤、陸毅、李冰冰、任泉等明星,使這個中國娛樂第一股充滿了讓投資人心醉神迷的氣息。一般國內公司路演門可羅雀,而華誼在北京和上海因為場外排隊人數過多,路演不得不兩度推遲。
博納的情況恰恰相反,身處寒冬投資人本已如驚弓之鳥,雪上加霜的是,博納上市前一個月,好萊塢標志性巨頭電影娛樂公司米高梅破產,華爾街對電影股信心頓失。
結果可想而知,華誼募資億12億人民幣,IPO收盤價較發行價上漲147%,發行市盈率達69.7倍,遠高于同類企業在香港及美國市場約10-15倍的市盈率。博納收獲慘淡,募資約9950萬美元,IPO當天跌破發行價,股票當天轉手率高達100%。
不同個性帶來不同玩法?
于冬說如果我遇到的是馬云,現在就跟華誼掉了個兒了。以于冬的自信,這并不意味著他對華誼的羨慕,不過對兩家IPO一內一外,一繁榮一慘淡,有些不甘是真的。但他真的會遇到馬云,并說服馬云來投資嗎?
王中軍討厭數字,不知道是不是畫家式的思維模式使他對工整的數字計算不屑一顧。關于融資他常見媒體的話是,“基本上是兄弟之間喝喝酒、拍拍腦門就定了”。沒有多少倍PE的概念,沒有討價還價的過程,或者即使有也只是下面CFO之間的事,他自己可從沒概念,也從不屑于。太合是,TOM是,馬云是,大家先玩到一起,情投意合,而后拍拍腦袋融資就搞定了。
雖說是拍拍腦袋,王中軍的原則卻也分明,華誼越做越大,只能越來越貴,所以他的私募對象基本上也是財力越來越雄厚。第一次2000年引入太合時,華誼估值為3000萬人民幣,第二次TOM以7500萬回購太合45%股權時,華誼估值1.67億;第三次馬云以1200萬美元購入15%股權時,華誼估值升至4億人民幣,而第四次2007年引入江南春、魯偉鼎以2000萬美元認購20%股權時,華誼估值為5億人民幣。7年間華誼估值增長17倍。2006年太合退出,馬云進入,王中軍放棄了此前搭建的海外紅籌上市模式,轉而決定在國內上市。
電影學院科班出身的于冬完全依賴發行的“苦活兒”起家,從中影集團辭職干起民營發行之后,于冬通過兩部電影打開了自己在國有體系主導的發行圈里的生意。其時于冬希望能引入國有背景的股東,以便能借力在國資體系里累積自己的實力,為此他2003年引入了當時對博納青眼有加的保利集團,并出讓了51%的控股權,其時公司整體作價800萬人民幣。保利對博納早期擴張起到了一定作用,三年后博納在中國電影發行圈漸具江湖地位。
此時,一直有著海外上市情結的于冬決定引入正規的國際投資人,海納亞洲和紅杉資本因此進入博納,當時給出了4.8倍的PE值,博納估值2400萬美元;2009年經緯創投與前兩家投資人一起投第二輪,PE值9倍,博納估值達到5400萬美元;2010年第三輪融資時博納估值已經高達2億美元了。7年間博納的估值增長了125倍,增長速度幾乎是華誼的7倍。排除最早估值較低,包括時間較為靠后等因素,博納的融資技巧仍是可圈可點。強大的投資人背景使于冬躊躇滿志,一心要讓華爾街升起五星紅旗。
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包括此后的中國概念股一泄千里,鼎盛時期的創業板與極衰時的美股之間差異如此之大,讓兩家公司在IPO關口的資本命運與地位出現了顛倒。
如上文所述,博納的募資額不足華誼的一半,對雙方之后競爭的影響顯而易見。充實的資金使“散仙”王中軍玩得更大了,華誼采取了多元化戰略,開始以內容制作為核心,向電視劇、藝人經紀、到音樂、游戲、主題公園,包括各種影視衍生品延伸,意在打造娛樂帝國。典型的中國式擴張,新興市場,處處盲點,處處良機,占位優先。2011年華誼的銷售收入多頭并進,電影及衍生收入占比22.75%,藝人經紀收入占比20.34%,電視劇收入占比42.25%,而實景娛樂、主題公司、游戲及網絡業務等亦開始為華誼貢獻收入。
于冬則以華爾街倡導的專業主義為準則,牢牢鞏固博納在電影發行領域的地位,增加電影院線收入,確保前兩項之后,才逐步增加電影制作投資和藝人經紀收入。2011年博納收入中電影發行收入占比達73.40%,其次為電影院線收入,占比20.64%,電影投資制作收入和藝人經紀收入占比較小,分別為4.90%和1.07%。
國內電影娛樂產業的商業化復興不過十余年時間,這個諸多領域仍是盲點的朝陽產業對于很多投資人來講仍是亂世稱雄之時,這樣的底色之下,究竟是專業主義至上,還是多元化勝出,只能等時間來分辨。
(本文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