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28日,天使投資人王童在北京大學校友創業聯合會、中關村天使投資百人會聯合主辦的“失敗講堂”開講。分析了幾個自己的投資失敗案例,王童認為天使投資人應有的心態是:創業者吃肉,投資人喝湯。投資最終是投人,看他“是不是真的相信夢想”,要相信創業者,他們最終會帶來驚喜。
下文即演講內容,福布斯中國記者艾江濤對速記內容做了整理。
我為什么做個人天使?天使投資人的發展歷程中,最早其實就是3F:Family,Friend,Fool。1999年時我弟弟創業,我作為親人進入,項目雖然沒有成功,但增長特別快,有些心得,就陸陸續續開始投了。后來在搜狐收獲了一點小金子,就可以繼續做這件事了。
1999年起,我陸續投了十幾個項目,多數失敗了。2013年,創立北軟天使,開始機構化的投資,在不到半年多時間里,投了二十多個項目。
如果只把天使投資看做一個商業化的手段,通過投資去保值和增值,這不是一個好的領域。為什么呢?風險非常高,失敗基本上是必然的,成功則是偶然的。成功還不能說有多少經驗,很多時候成功不可復制。
不僅把它當作一個賺錢的手段,一定要有一個熱愛的心態。
第二,要明確自己的位置。投資的本質、意義是什么?所謂做天使投資,就是把天使手中的現金,配置到更有效率的創業活動中去,從中賺取投資升值的價值。錢一旦變成通貨,效率最低,效率最高是到創業者手里。
真正給我們創造財富的是創業者,投資人應有的心態是:創業者吃肉,投資人喝湯。真正牛的是創業團隊,不要認為我們投了錢,公司就是我們的,要求種種掌控。
第三,只投自己熟悉的領域。
第四,投賽道還是投賽手?我的經驗還是投賽手。老牌VC擅長投賽道,舉個例子,比如說在線旅游,前三名我全投,這就是投賽道,效果很明顯,高風險高回報,成一個你就賺,三個要都成了,就更賺。
這種投法,第一需要資金體量比較大,第二,賽手是競爭者,不可避免導致投資人利益和被投人利益不是完全匹配。你最優質的資源,肯定會支持那個跑得最快的賽手,其他兩個賽手就會很受傷,從短期來講投資人是獲利的,但從長久來講,是有負面效應的。比如說那兩個受傷的人,他不會把他覺得好的項目推薦給你,甚至最極端的情況,因為你投了他的競爭對手,導致他的機會喪失了,如果你不投別人投,它還可能成功。
第五,投資就是創業。在投資時,也要幫創業者思考,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競爭越來越激烈,需要不斷總結、學習、創新,要有一個創業的心態。
互聯網創業的黃金期是前18-24個月
在中國互聯網商業化的首個十年,一個很重要的理念是C2C(Copy to China),把國外成功的模式拷貝過來。新浪和搜狐抄的是雅虎,百度抄的是谷歌,易趣抄的是e-Bay,騰訊抄的是ICQ。這時考驗的是眼光和執行力。
早期VC找創業者,基本就問三個問題:1.你的模式在美國有沒有?有,好!我不質疑你。2.在中國排第第幾位,3.團隊的背景怎樣,只要這幾點沒問題,ok,拿錢吧。
2003年,國內創業者在韓國發現一個賽我網,有點像Facebook,只是缺了動態墻,有許多動漫元素,在韓國滲透率很高,4500萬韓國人中,有1500萬人在用。
于是搬到中國來,我們投了300多萬元,后續又拿了些錢。最后出來的產品,完整度很好,執行很強,但數據不好,接受程度非常低,很難拿到下一輪投資。每次和投資人談的時候,對方都說:不錯,數據再做好點,我們就投。
做了3年多,最后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有文化差異和變現難的問題,但很重要的一點是拖了3年多,團隊疲乏了。
創業團隊需要不斷刺激,不斷兌現承諾,才能保持興奮感。互聯網創業,我們追求一個夢。一開始你拿到一個天使投資,這就是一個信號,增加了信心。拿到A輪之后,我的夢想有人認可,這就是一個兌現。每一次拿到錢都是一劑強心針,然后馬上要漲待遇。
互聯網創業的黃金時期就是前18-24個月。超過24個月,一個承諾也沒兌現,再相信夢想的人也撐不下去了,團隊的心就散了,即使沒暫時離開,這個時候也該斬倉了。
而如何把握堅持與止損之間的度,則是一個經驗的問題,其中也有運氣的成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