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一直將自己視為社交領域的革新者,而非企業家。他希望憑借Facebook來改變全球的社交溝通方式。Facebook的座右銘是“讓世界溝通更加開放和緊密”,更是扎克伯格本人的個人信仰。他堅信Facebook可以為全世界的人們提供一個溝通的平臺,并希望用戶通過使用Facebook而使工作和生活變得更有效率。因此Facebook做出的每個重要決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會以短期贏利為目標,而是以為更多用戶提供更廣泛的服務為出發點。
扎克伯格要求Facebook不斷向前發展的思維定式似乎有點與理想偏執狂的想法類似。但他認為,一旦Facebook停止改變,曾經如Facebook初期一樣微不足道的創業公司很可能會突然崛起并侵吞Facebook的市場份額。
3、Facebook用戶曾竭力反對“好友動態”功能
然而事實勝于雄辯,Facebook依然在其引發的隱私爭議中不斷成長。2006年9月Facebook推出了“好友動態”(News Feed)功能,引發了公司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關于用戶隱私權的爭議。該功能將每個用戶的最新信息發送給其所有的好友進行分享。盡管當時有10%的Facebook用戶加入到了反對Facebook新功能的行列中,但“好友動態”功能目前已經成為Facebook網站最受歡迎的支柱功能。今天,“好友動態”功能甚至成為Facebook的代名詞。
多數Facebook用戶不太注意個人隱私權的另一表現就是他們同樣接受陌生人的好友請求。部分原因可能是很多用戶的潛在競爭意識在作祟,認為廣交朋友可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而另一部分此類用戶則是由于不知如何禮貌地拒絕請求而接受了陌生人的邀請。然而在Facebook上將對方加為好友卻意味著對方可以看到自己的個人信息。
在信息安全公司Sophos的一項實驗中,Sophos隨機邀請Facebook用戶將名為Freddi Staur的用戶加為好友,而除了一張綠色塑料青蛙照片外Freddi Staur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個人資料。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有41%的Facebook用戶依然將其添加為好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