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購企業與商戶合作意向不統一,用戶消費被歧視
由于團購所提供的產品折扣力度非常大,用戶在驚喜的購買后,由于團購企業與商戶未達成友好的合作共識,商戶一方面希望借團購所提供的折扣吸引消費者,另一方面又對這類低價促銷方式心存疑慮,致使商戶不僅對消費者的服務大打折扣,更使原服務大為縮水。
如一用戶在參加了某KTV的團購后,始終訂不到包房,但是以非團購身份打電話過去,立刻就能預訂成功,而商家卻無法提供合理的解釋。此外,在消費者實施了消費行為之后再去跟商家集體結賬,由于打折幅度很大,商家通常不再愿意承擔“開發票”之類產生的成本。
團購企業誠信難測,售后服務無保障
許多團購類網站因規模及資源的局限性,在與商戶的合作中議價能力低,一旦發生消費糾紛,由于團購與商戶之間的職責不明,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售后問題,導致雙方出現互踢皮球的現象,進而損害到消費者權益。
用戶非理性購物沖動易產生“團奴群體”現象
自團購網站出現后,由于商品品種豐富,價格低到令人瞠目結舌,促發了部分用戶“非理性購物沖動”,產生了一大批的“團奴”群體。團購的理念是將折扣最低化,而這帶給用戶直接利益就是實惠,再加上足不出戶,付款便捷,從此用戶便陷入了“不團購不舒服”的怪圈。
又因為團購的限時消費,用戶產生的“機不可失”心理,使其無計劃不斷提前消費,不斷地訂購新服務。 團購缺乏行業標準體系,維權機制不完善
面對團購業的“灰色亂象”,雖然各個國內相關管理機構頒布了一些管理辦法,但迄今為止并沒有一部完整的法規,加上網絡的虛擬性與寬泛性,使監管難度加大。美國的團購網站在注冊登記時,需要提供詳細的身份證明、住址、辦公地址、服務類型等信息。同時,在網站的經營過程中,政府會通過信用評級的方式對網站進行嚴格監管,付款后未收到商品的消費者可以向美國國家職業經理人犯罪投訴中心和美國聯邦調查局共設的美國網絡欺詐投訴中心進行投訴。一旦構成欺詐消費者的行為成立,網站有可能面臨高達上億美元的巨額罰款。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