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CYE報道,擁有5萬多家商店、4億多買家的國內大型購物網站淘寶商城數月來對其網絡平臺商家進行了抽檢。網站招募抽檢師購買其平臺特定商家的商品并原封不動地寄給淘寶商城進行檢測,如果發現存在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等問題,商家店鋪會被關閉,其數萬元保證金將被淘寶商城沒收。
對此,網民紛紛表示支持,認為淘寶商城的整頓行動旨在監督商家,確實讓消費者權利多了一份保障。也有網民建議,類似淘寶商城的網購平臺正面臨“有監管義務,無打假權利”的尷尬局面,應及時推進規則與立法完善,盡快擺脫網購市場亂象叢生與網購平臺“打假”困境。
消費者權益多一份保障
淘寶商城“神秘抽檢”與“扣除商家保證金”的“打假”行為受到消費者歡迎,卻遭到部分商家質疑。
網民紛紛認為,淘寶商城的整頓行動旨在打擊假冒偽劣、保障消費者權益,對商家多一份監督,消費者權力自然就多了一份保障。這些保證金被扣除的商家,也確實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違反誠信甚至違法行為。
不過,也有網民認為,淘寶商城私下抽檢、強行扣除保證金的做法過于霸道。對于抽檢和扣罰商家保證金行為,淘寶商城方面回應稱,公司抽檢形式跟工商、質監部門有過溝通并獲得支持,抽檢對象是根據投訴數據分析得出,抽檢報告由國家認可的檢測機構和品牌商出具。
權利義務不對等凸顯打假尷尬
有網民表示,制假售假、欺詐顧客已成為制約互聯網購物發展的毒瘤,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第三方賣家,都應該加強誠信意識,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良好的購物體驗、完善的管理等將成為電子商務企業活下去的籌碼。但也有網民表達了打假尷尬,表示網絡交易平臺的確有自律和監管義務,但在法律上卻無打假權利。
網民“王昌豐”認為,單方面抽檢整個過程并非公開透明,這種抽檢應該是無效的,基于此產生的檢測報告也不具備法律效力。而保證金應是向利益受損一方賠付的,由于淘寶商城并沒有對利益受損方進行舉證,也就談不上扣除違約金。網民“曾丹爍”也認為,我國目前尚無具體法律法規對網購平臺進行約束。淘寶商城同時作為規則制定者和執行者,在所謂抽檢中扮演了工商和質監部門的角色,已完全將具有公權力的監督機構拋開,這有損于公開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
署名“藤方特”的微博則稱,取證一直是電商領域維權的一大難題,通過合理完善的制度設計,抽檢制度有望對電商領域的相關維權提供合法依據。目前的抽檢由網購平臺自行開展,相關政府部門不妨積極引導,為消費者創造一個健康規范的網購市場。
推進規則與立法完善
不少網民認為,網購市場亂象叢生與第三方網購平臺打假困境并存,凸顯相關法律法規滯后,推進規則與立法完善勢在必行。也有網民表示,盡管一些網站實行了“先行賠付”、機器和人工雙排查等多種手段進行打假,但由于他們并非執法機構,即使發現售假賣家也無法執法,只能禁封網店、撤掉商品。建議相關部門出臺細則,明確維護與監督網購市場的主體及相關懲處尺度,以最大限度維護消費者權益為目標,依靠不斷完善的制度規范網購市場秩序。
署名“夏天”的微博建議,建立針對網購平臺和網絡經營商的信用評價體系,明確市場主體準入條件、退出機制與相關行業責任,明確第三方網購平臺規則的制定、修改,必須建立類似聽證會的機制,公開征求商家、消費者和社會各界的意見。
有網民表示,目前網購交易憑證是通過打印機打印的,從法律角度講不能作為證據保全,相關部門乃至司法機關很難以此作為處理依據。署名“張飛凱”的博客建議,逐步推進對部分規模以上網絡經營商的實名制管理,同時制定具體政策或司法解釋,規定網絡平臺商有義務對交易過程電子數據加以保全和管理,以此作為間接證據,并規定其僅適用于網上購物爭議糾紛處理的依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