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返鄉后如何創業就業,工會能不能及時拓展職能,在幫扶關心的“懷抱”里囊括他們?近年來,成都市各級工會通過“五種機制”幫返鄉農民工創業,不僅有力證明了工會可以幫扶農民工創業,而且趟出了適應本地經濟發展特征、適合農民工創業追求、符合當下工會職能轉變需求的特色幫扶道路。這是9月底記者在成都各個區縣采訪時,基層工會和農民工創業者的心聲。
2009年以來,農民工返鄉已經成為繼外出務工之后的發展新現象,成都是我國西部最大的農民工聚集地和輸出地,有意愿、有能力、有資本的返鄉農民工越來越多,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的需求越來越大。成都市各級工會敏銳感覺到,農民工不僅是各級工會的重要服務對象,而且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已經成為工會發揮服務職能的重要領域。
怎么做?彭州市經審會主任劉萍的話代表成都基層工會思考的一個方向,“工會在幫扶創業中首先要考慮結合本地實情,適合本地特點”。讓創業者和農民工的需求接駁,彭州市總工會幫創業者把車間辦到農民小區。
正是基于成都經濟發展的實際和農民工的迫切需求,成都市總工會構建“五種機制”幫返鄉農民工創業,主要包括構建小額貸款創業幫扶機制、建立農民工創業全程支持機制、推行返鄉創業產業集聚發展機制、構筑返鄉創業與主導產業共生機制、引入商業保險,建立創業保險機制。
4年下來,各級工會的共同感受是,這一系列的工作在帶動就業、促進農民增收、扶持小微企業發展以及加快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效果明顯。
為了使幫扶更深入、更有力,成都當地基層工會正在實踐和探索。“村鎮工會幫助返鄉農民工種植彩色花木做大后,就得馬上考慮怎么做強,引入保險機制,幫農民工抵御和分擔農業風險!背啥际袦亟瓍^工會副主席萬英說出了探索方向。
4年來,成都工會投入就業創業促進資金達1400多萬元,共提供就業崗位29.6萬個,農民工培訓24萬余人次,幫助實現就業再就業23.7萬人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