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和外出打工青年的回鄉,使二三線城市的移動互聯網界限變得涇渭分明,35歲及以上年齡的用戶更多的是把智能終端當成一種擺設,或者沿用功能手機,而學生和打工人群則成了當之無愧的移動互聯普及先鋒,小編做了一個調查發現,現在的年輕人當中開始悄悄流行新三大件。
第一大件,微信
實際上,這是一個讓小編很糾結的選擇,原因是從裝機量上來看,微信和手機QQ的安裝量都很大。但作為新事物,微信成為人們談話和關注的焦點。不過,小編發現,從應用的角度來看,年輕人用得更多的還是手機QQ。但從流行的角度來看,微信則代表了時髦。
在二三線城市,隨時隨地在線的需求并不大。以青島及周邊市區為例,當地制造業很發達,很多打工青年和學生基本上都用上了智能手機,但是他們只是偶爾的登陸一下QQ來收看一下留言,并不像北上廣的青年一樣,隨時隨地來收看微信信息。此外,他們擔心頻頻發送語音和照片導致的流量收費。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雖然128甚至168的3G套餐在北上廣司空見慣,但對于青島周邊區縣的打工人群或者學生來說,他們并不適合。以我的表弟為例,他在青島市黃島區的某汽車品牌公司上班,月收入約3000元,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工資收入水平。但如果考慮到當地的房價以及消費等水平,他給自己的月電話費控制在了50元左右。
此外,無線wifi的缺失也是另一個重大原因。在青島的區縣,免費的wifi很少。不過,盡管流量不菲,但是年輕人還是會下載一個微信當作標配。
第二大件,微博
微博開始在二三線城市流行,但在二三線城市,微博更多的作用是來獲取信息,而不是主動分享。在二三線城市,很多年輕人喜歡利用QQ空間分享信息,因為空間里面朋友居多。
我的堂弟是微博老用戶,但是他的微博發送總量卻不足100條。問其原因,得到的答復是我又不是名人,沒人關注,發多了也沒有用。問了好幾個人,發現這居然是一個很主流的觀點。很多時候,微博更多的反映的是加V用戶的意愿,這是一場自上而下,從知名用戶向不知名用戶傳遞聲音的工具。
當然,雖然沒有粉絲關注,但絲毫不影響當地青年使用微博自娛自樂,因為他們可以從微博上獲取一些新的信息,這種新的信息往往是來自陌生的領域,或者是一些好玩的事情。
第三大件,PC已死,客戶端當道
客戶端的迅猛發展,有點超出了我的意料。這和搜狐的品牌也有很大關系,在一些二三線城市,甚至六七線的鄉村,人們更多的是知道搜狐而不是新浪。原因,有一部分要歸功于趙本山當年在央視春晚上的宣傳,在很多人看來,搜狐似乎更加接近用戶,呈現一種讓人們喜聞樂見的媒體風格。
我看了一下我的身邊的親戚朋友,有6個人裝了新聞客戶端,其中預安裝用戶是4個人,另外2個人是自己安裝的,其中一個人就是上面提到的我的表弟。他使用了一款并不是很常見的LG超薄智能手機,我一開始懷疑他是因為我在搜狐上班才安裝了這個客戶端,但他告訴我,是他自己主動安裝的,原因是他經常用它來看新聞。
青島有很多日韓工廠以及本土工廠,這兒很多年輕人都是在工廠作工,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白領。因此,他們通過客戶端來了解時下的新聞熱點事件。我表弟說,除了主動閱讀,很多時候他們是通過新聞推送然后進入新聞客戶端。這讓我想到了傳統PC上的彈窗。
如果是用客戶端來看新聞,那么電視和PC呢?據我表弟說,他們的很多朋友基本上都不看電視了,PC則是變成一個玩游戲的大屏幕。這一點,也得到了我在濰坊上學的另一個親戚的證實,學校里只有食堂有電視,宿舍里壓根沒有,至于電腦,基本上是聊個QQ,圖個打字方便,另外男生就是用它來聯機打游戲,至于女生,電腦基本上就變成影碟機了。
寫在后面的話:
當然,上面羅列的事實只是35歲以下青年的典形代表,在35歲及其以上的群體,他們似乎只是把智能終端當個通話工具,至于購買智能手機的原因,通常也是因為購機送話費或者圖個時尚。比如我的爸爸媽媽都是用了諾基亞的功能手機,而我的一些叔叔或者比我年長一二十歲的的大哥大姐,他們不會想到用手機去訂票,或者用手機去網上下單,對他們來說,或許改變習慣擁抱移動互聯網,還需要一段時間。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