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不到錢,餓死
App應用只有兩種收入模式:用戶付費下載;用戶免費下載+嵌入廣告的模式。在國內,“網上的東西都是免費的”觀念深入人心,想讓用戶掏錢,怎一個難字了得!大部分中小App開發者想獲得收入,要么靠海外應用市場收費下載,要么做用戶最愿意付費的App游戲。2009年,觸寶輸入法和海豚瀏覽器這兩款應用都是靠在美國應用市場一套下載收10美元或者讓每個用戶捐獻6.99美元的方式先活下來。那還是因為它們做得早,到2011年之后,只要一個應用冒出來,馬上會有一堆類似的、免費的、猛推的應用跟上。收錢,難了!當然游戲類App,只要產品好,還是最容易收到錢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100家App死亡名單里,游戲類應用只占1%。
用戶免費下載+廣告模式對大部分App來講也極難。首先,沒有海量下載(百千萬級)就沒有獨立的廣告價值,只能通過安沃、多盟等移動廣告聯盟來獲得可憐廣告收入。即便這樣也難以為繼,因為現在投App廣告的大部分是App,等收錢的開發者很多,肯花錢的人很少。而2012年經濟大環境不好,原來愿意“倒貼錢”養中小開發者的移動廣告平臺也在收縮過冬,本來就很少的分成更可憐了。這種游戲怎么能持續?
早期,有一些開發者通過承接App外包的方式來維持生計,一個項目往往可以收3萬~5萬元,但隨著追信、簡閱等所謂傻瓜式App快速生成平臺的出現,讓很多開發者連這條保命的活路都沒了。
山寨兇猛,被抄死
“抄死”,那是水土不服,沒有資源等原因造成的;“被抄死”則是被資本、大公司擠壓死的。同樣是K歌類應用,做得最早和用戶體驗最好的不是唱吧,但唱吧愣是砸錢推出來了。《創業家》雜志此前采訪過一些刷榜公司,有人稱,有融資的唱吧找遍了國內的刷榜公司(沒有一家刷榜公司能單獨承受那么大的量)大規模刷榜。當然,此種說法遭到唱吧CEO陳華的一口否認。
紅杉資本合伙人計越曾在接受《創業家》采訪時表示,某些公司把刷榜當做日常主要任務,每月固定開支幾十萬元,長期鎖定在總榜前100位或者前50位。這些公司一般都有A輪投資者,沒有投資的個人開發者也玩不起。其實現有投資人一般都知道,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的甚至鼓勵創業者刷榜或鎖榜,主要是為了下輪順利融資。到了融資B輪的關鍵時期,某些App榜單表現尤其亮眼。無法馬上變現的免費社交和工具類App尤其有“作案動機”。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100家App死亡名單里,社交類和工具類應用加起來居然有50%。在巨頭和“有錢人”云集的熱門領域,被拼命擠壓的中小開發者怎么有出頭之日?
除了刷榜,投廣告(以及換量)、預裝是App推廣的最主要手段。觸寶創始人王佳梁曾對《創業家》表示,大公司抄一個App,可以用錢來投廣告,用已有資源換量,甚至花錢預裝在手機終端上,這哪里是普通開發者可以承受的?被巨頭盯上的App,比PC互聯網時代死得更快是正常的,不死才不正常。
錯過融資時間而死
自身很難有造血能力,又想拼命燒錢把用戶量做大,這需要投資人來大量輸血,所以融資能力和時機就決定了很多App的生死。錯過融資時機有時候很要命。
圖片應用創始人張巖(化名)對《創業家》記者表示,他的應用在2011年準備A輪融資時,和國內兩家機構簽訂了備忘錄,后期由于VC盡職調查等事宜拖延了融資日程。“時間會改變很多東西。錯過那個時機后,市場對這種產品的估值就變了。”
張巖至今覺得項目失敗的根本原因是錯過了融資。“VC當初對我們有意向,是認可我們模式和團隊的,但好東西要往外推啊,后期涉及到產品推廣時,就需要錢來做,而且不是天使的錢能夠解決的。”
記者出身的他2011年辭職創業,項目失敗后又再度回到媒體圈。“有句話不是這么說嗎,當一個媒體人出來創業,證明這個行業的泡沫已經非常大了。”他略帶自嘲地說。
“日拋型”App死了就死了
App Store的流暢下載模式和SNS網絡使口碑營銷的爆炸效應顯現出來,也應運而生了很多新型應用。比如可以將手機扔起來測高度,或是可以模仿人搞笑聲音的App。這種應用用戶的使用新鮮度只有一兩次,它們更像是一款“日拋型”產品。
在以往商業模式下,沒有人愿意去做一個“日拋型”應用,但在現有App下載環境下,很大一批人在做“日拋型”軟件。即使用戶不會長期留存,一旦抓住了口碑營銷的爆發點,開發者依然能夠獲取一些廣告收入,甚至有用戶愿意付費購買。人們都清楚這種產品不會提供持續價值,但投資人、開發者依舊愿意相信這是一種可行模式。 “日拋型”App是賺快錢的工具,死了就死了,反正它們的使命已完成。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